吳幼珉:新加坡疫情反彈的啟示

2021-10-25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43.jpg

連日來,新加坡新冠疫情反彈,連續多日錄得3千起以上的新增病例。
在10月23日,當地新增3598起病例,主要屬於本土病例。疫歿6人,累計死亡病例達300起。
中國人口約爲新加坡的250倍,新加坡新增3598起病例就好比中國日增約90萬人染病。因而對新加坡來說,近日疫情反彈不能不說是「大件事」。

放寬限制的時機
新加坡80%以上人口已經接種了新冠疫苗,是世界接種疫苗最多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衛生部在9月19日開始逐漸「解封」,疫情反彈卻讓那個華人爲主社會的許多居民難以接受。
英國是疫情接種率較高的歐洲國家。今年7月,英國也開始取消防疫限制。但在9月21日止的兩周,英國新增近50萬新冠肺炎病例,那裏的疫情也準受西歐其他國家抱怨。

現在人類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技術遠較2020年初時成熟。
一是許多國家或地區都能迅速和大規模地開展核酸篩查。
二是新冠疫苗面世和在一些國家被廣泛接種。
新加坡本月23日的6起染病死亡病例中,4人未接種冠病疫苗,2人已完成接種。英美等國家染病死亡比例也都有所下降。反映疫苗能有效減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三是美國研發了一種治療新冠肺炎的口服藥,並獲緊急使用授權。
中國研發的一種静脉注射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pH4)也被授權開展臨床試驗;如此等等。
跡象顯示,有效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正處於突破前夕;而相關知識和技術仍不成熟。
防疫限制重挫許多國家或地方的經濟民生,人們希望早日解除那些限制;解除限制也是大勢所趨。
但早解除不一定「有着數」。與其政策反覆,不如謀定而後動。
在新加坡,前段時間許多公司員工本來已經可以正常到辦公室工作。放寬旅遊限制後,員工卻需重新在家辦公。
那麼,放寬旅遊限制的代價是否太高昂了?
放寬限制的時機顯然需要小心定奪。

內地防疫文化
新加坡解封前後,我曾經看過當地媒體刊登的一篇文章,稱中國在疫情期間若堅持限制與境外人員往來,中國就可能成爲「防疫孤島」了。
那言過其實。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工廠和最大消費市場之一,它永遠都不會成爲孤島。
中國自然也密切各國疫情動態,會適時放寬和解除旅行限制。但新加坡和英國前些時候採取的措施顯然不適用於當前中國,新加坡和英國的疫情反彈也會讓內地政府更加小心翼翼。
近日,內地個別地方新增病例也有所增加。當然,那裡只出現個或雙位數字病例,與國外情況不一樣,但亦足以引以爲戒。
這次抗疫,中國表現影響了世界防疫文化。在美國,新流行病來了,往往就得死幾十萬人。中國經驗卻是只要政府盡心,社會團結,依靠國內創新和產能,是可以大量減少死亡人數的。

香港近月能與內地通關嗎?
當前,疫苗和新研發藥物務的效用都有待檢驗和提升。「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和「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等中國防疫模式卻是經過實證、能減少病患和疫歿的有效手段。
儘管不知道何時香港才能與內地「通關」,國外疫情反彈會提高內地對疫情的警惕。
明年2月,北京將召開2022年冬季奧運,對內地防疫工作會是一次新的考驗。若屆時尚未「通關」,冬奧後北京疫情變化會對日後「通關」有影響。
全球新冠疫情或許在未來一兩年內可受控;而與內地「通關」又會在那以前實現,因爲內地和香港畢竟同屬一個國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