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中國經濟崩潰論再現

2021-11-01
 
AAA

 廣東shutterstock_1144590413.jpg

中國的最新經濟數據出爐後,「中國經濟崩潰論」再度浮上枱面。

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早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形容,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災難的邊緣搖搖欲墜」;一旦中國垮了,全世界都會被拖下水。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也在一篇專欄中提到,對中國經濟的警告不算新鮮事,可是包括他在內的擔憂者一直都猜錯。早在2013年,他就預測,中國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可能會撞上一堵「長城」,但這始終沒有發生。

時隔八年,克魯格曼認為,愈是仔細觀察中國維持經濟增長的方式,就會發現愈多問題。他寫道:「基本上,中國製造了一個巨大的房地產泡沫,掩蓋了更深層的失衡。很難想像這一切會有美好的結局。」

中國經濟最近確實出現不少令人擔憂的跡象。官方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中國經濟同比僅增長4.9%,增速跌至一年來最低水平。雖然放到全世界的排行榜上,4.9%的增長率還是很亮眼,但中國經濟增速「破5」,在疫情前是難以想像的。這也發出了強烈信號——在冠病疫情暴發一年半後,中國經濟從疫情中反彈的勢頭正在消退。

在第三季數據出爐前,中國經濟放緩已有跡可循。9月份,中國發生了多年來罕見的電力危機,東北地區無預警拉閘限電,對社會民生的影響成為當時的焦點。但在那之前,東南沿海的大量製造業工廠面臨「電荒」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不少工廠因為各種限電措施,不得不停工停產。

另一個跡象是房地產市場急速降溫。中國官方一直在設法抑制房地產投機,限制房地產企業過度借貸,之前下的「猛葯」正顯現成效,房地產投資、銷售和新建住房都呈下滑趨勢。

中國知名房地產企業恆大欠債近2萬億元人民幣,鬧得沸沸揚揚,全球投資者都提心弔膽,擔心恆大危機可能蔓延、一場中國版的「雷曼危機」山雨欲來。雖然恆大債務危機在掌控中,但長期高度依賴房地產行業的中國經濟,會不會因房地產降溫而震蕩,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反覆無常的疫情和官方堅決的「清零」政策,也在持續衝擊經濟。今年7月,南京疫情導致嚴格的局部封鎖,旅遊、餐飲等行業受到嚴重衝擊。《經濟學人》引述旅遊網站Flight Master的數據顯示,8月中國航空公司的運力不到全部運力的一半,9月也僅恢復至三分之二。

到10月,旅遊業好不容易緩過勁,本月中旬再度暴發本土疫情,北京、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山東等省區市隨後叫停跨省旅遊。最近互聯網上就流傳這樣的段子:「今年的旅遊、會展、酒店行業就好像驢拉磨,驢好了,磨壞了;磨好了,驢病了;驢和磨都好了,韁繩斷了;磨和韁繩都好了,驢瘋了。」

在中國經濟飽受質疑和國內迷茫情緒蔓延的時刻,官媒新華社在10月24日發表《十問中國經濟》長文,通過採訪「權威人士」,回應經濟後勁、能源安全、房地產企業債務等人們關切的問題,向外界派發定心丸。

由「權威人士」回應社會重大關切的做法,是中共的傳統。一些觀察人士認為,文中引述的「權威人士」很可能是直接主管中國經濟的高層,文章甚至可能代表了中共領導人的經濟觀點。這篇文章在這個時間點上出爐,顯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動搖,已引起高層注意。

平心而論,從中國經濟歷來展現的韌性和目前的基本面看,形容它處於「災難的邊緣」有些危言聳聽,但中國經濟在疫後迅猛反彈的樂觀光景確實已經結束。更值得留意的是,在短期經濟增速放緩和長期經濟結構調整之間,官方會如何做出選擇?在調整結構上,決策會不會轉向保守,結構調整會不會走回頭路?

官方多年來都在設法調整經濟失衡的問題,比如提出要刺激國內消費,引導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但疫情反覆和「清零」壓力下,內需持續疲弱,火爆的外來訂單卻令出口行業大放異彩。房地產行業進入寒冬,很可能動搖調控樓市、擺脫經濟對房地產依賴的決心。能源短缺的壓力,最近更已迫使官方重新轉向傳統能源,全力推動煤炭開採和生產。

每隔幾年都會出現的「中國經濟崩潰論」,或許可以一笑了之。不過對中國而言,最大風險恐怕不是增速「破5」,而是好不容易啟動的經濟轉型和結構失衡調整,可能又會面臨變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