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評:落實通關是「良政善治」首塊試金石

2021-12-30
 
AAA

 50.jpg

深圳灣口岸(來源:文匯網)

香港今年9月選委會、12月立法會兩場重要選舉相繼順利舉行,為「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全面貫徹開了一個好頭。「愛國者治港」既體現在選委會、立法會等基礎性政權架構,也要落實在香港治理和公共政策的具體層面。我們認為,兩地盡快在疫情有效聯防聯控之下恢復有序「通關」,無疑仍是事關香港民心、民意、民生的頭等大事,怠慢不得。

近期多間本地傳媒關注到,隨着年關將近,特別是冬至、聖誕假期以來,深圳灣口岸再次出現擁擠人潮,近1個星期內就有8000名香港居民踏上21天隔離的「漫漫征程」,疲憊和怨氣寫在他們的臉上。在兩地政府多次對接協調、港府高層表態「隨時待命」的情況下,「通關」問題依舊懸而未決,甚至悄無聲息,港人的疑問和焦慮不僅越來越重,也在持續消磨對治港班子的信心。

截至目前「港康碼」申請人數將近70萬,可以確定這是最迫切「通關」、便捷往返兩地的群體,但如果算上這70萬人背後聯繫著至少3至4人的家庭,初步估算因探親、急迫事由或個人切身利益需要「通關」、期待「通關」的香港市民至少有300萬人之眾,這還不包括那些依賴兩地正常人員往來獲得收入、改善生活的群體,絕非輕率以什麼「零頭」視之。可以說,長達700天兩地無法正常人員往來,兩地利益與情感紐帶受到有史以來最久、最深的損害,「求通關」仍是當前香港社會的最大民意!

然而,結合近一個月來多個信號、事件可以看出,恢復有序「通關」還面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特區政府如果不能高效解決,兩地有關部門如果不能共同應對,「求通關」這個民意、民怨的「火山口」還會繼續升溫、翻滾:

第一,香港特區政府雖口口聲聲說自己「準備好了」,但前期「小通關」配額規劃的強烈爭議,暴露出相關決策離地粗糙、缺乏調研論證等問題。過去一年多來,每當問及對「通關」的準備工作,無論是港府高層,還是部門主管,無一例外均以「籌備中」、「研究中」回應。當外界都以為政府早就為「通關」制訂詳細規劃時,本月初「每日1000名通關配額初期以公商務優先」的消息,立刻在香港普通市民中炸了鍋。有序「通關」配額從少到多、逐步擴大,本不是問題,但港府忽視配額背後如何平衡、協調社會各階層的訴求才是關鍵,並未事先調研、傾聽意見,簡單將原本只服務於公商務特定群體的豁免檢疫申請機制套用到初階段「通關」上來,卻沒能把握基層民意脈動和民生訴求,最後引發普通市民、中小企業界強烈不滿和不公平感,自然在情理之中。

第二,香港特區政府既然認識到「通關」是頭等大事,但始終無法清晰、明確回應公眾關切,任由政府公信力被不斷「空耗」下去。相信這一年來,廣大盼望「通關」的香港市民早已對各種各樣的「通關日期」、「通關安排」聽煩了、聽倦了。儘管9月底以來兩地加快推動「通關」工作對接,取得積極成果,重燃了社會民意對今年底「通關」的信心,但最近面對滿天飛的「通關」小道消息,港府的說辭總是含混不清。正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能不能盡快啟動有序「通關」,做得到就明講,做不到也要承認,如果特區政府在「通關」問題上一再「放鴿子」或以「鴕鳥心態」面對,管治的公信力又在哪裡?此外,至今仍然有大量市民誤以為政府現推動的「有序通關」,就是一下子全部恢復疫情前兩地「大進大出」的人員往來,以至於仍對「通關」後的疫情風險有所擔憂,這個現象暴露出港府似乎並未認真、耐心向社會做好溝通和說明工作。

第三,香港特區政府顯然對外防輸入這頭「灰犀牛」持僥倖、畏難心理,這種心態若不能改正,兩地都難以安心、踏實地迎接「通關」。新變種病毒「奧密克戎」在全球多地擴散以來,香港已經出現了豁免檢疫機師回到社區後才確診、機場工作人員被感染後光顧食肆的案例,實在令人扼腕。近日受寒潮南下、季節性流感等因素影響,香港公立醫院就診量明顯上升,若疫情反彈則會再度令醫療資源「爆煲」。我們曾經指出,「奧密克戎」不是拖延通關的藉口,港府必須嚴陣以待、嚴防死守,尤其要緊盯機場和酒店兩大潛在「破口」,這也是許多普通市民、專家和傳媒的反復呼籲和建議。「奧密克戎」並不可怕,但防疫容不得「百密一疏」,外防輸入的籬笆只有扎的更緊更實,有序恢復「通關」的風險才會降到最低。

「良政善治」既是香港社會共同追求的美好願景,也應是發生在香港市民日常生活每一天的現實。我們認為,今年成功舉行的兩場選舉選出了立場堅定的愛國者,「良政」已經邁出堅實一大步,現在如何回應和解決香港市民對「善治」的迫切期盼,能否恢復有序「通關」必然是第一塊試金石。香港特區政府應該更加積極密切與內地協調合作,更加公平、合理、科學地制定分階段有序「通關」的工作安排和名額分配,以更誠懇的態度向社會說明溝通,只有順民意、謀民利、顧民生,方能得民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立法會2023年會期至今通過的24項政府法案,有三分之二在表決時,在席參與表決議員人數未到法定要求的一半,甚至有法案表決時只得11人在席。儘管無礙法案的法定效力,但八十多名議員,竟有接近六十人不在席,媒體稱之「小猫三幾隻」顯非浮誇,亦非苛責。

    沙千山  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