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中美之戰始於太空?

2022-01-03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shutterstock_1181707963.jpg

世人日漸擔憂的中美軍事衝突倘若真的爆發,戰場未必在台海,也不一定在中亞或南中國海,而有可能是在太空。

細想起來,如果中美真的兵戎相見,第一炮可能是在太空上,從攻擊衛星開始。

中美太空軍事競賽的話題,本周因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雄心勃勃的星鏈(Starlink)計劃而起。馬斯克不只生產新能源汽車和投資虛擬貨幣,他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2014年提出了星鏈計劃,目標是在五年內向近地軌道發射1萬2000顆衛星組成星鏈網絡,以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互聯網服務。這盤生意從太空覆蓋地球,被認為「錢景」廣大。

至今,SpaceX已發射約1900顆星鏈衛星,佔了天上衛星的一半,並為20個國家提供服務。該公司還計劃再增加發射3萬顆衛星,使發射總數達到4萬2000顆。

這麼龐大的衛星群在太空中,發生事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今年7月與10月,兩顆星鏈衛星就先後接近中國的太空站,迫使中國太空站採取了緊急避碰措施。為此,中國上月初將SpaceX投訴到聯合國去,指責星鏈衛星威脅了中國太空站內航天員的生命或健康。

中國外交部在上周二的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了上述消息。發言人趙立堅還援引1967年國際社會簽署的《太空條約》,批評美國「口口聲聲宣稱所謂『負責任外空行為』概念,自己卻無視外空國際條約義務,對航天員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一度在中國受禮遇、獲官方開先例允許在上海獨資建廠的馬斯克,由此成了中國各方口誅筆伐的對象,被網民罵得滿頭包。

其實,歐洲太空總署新任署長約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上月初也曾警告,馬斯克正在「自行制定太空規則」,呼籲歐洲國家領導人別再協助馬斯克主宰太空經濟。但馬斯克不服氣,在受訪中反駁,「太空極大、衛星很小很小」,幾千顆衛星就好比「地球上的幾千部車子」,不算甚麼。

天上衛星真能和地球上的車子相提並論?中國顯然不這樣認為。在北京看來,星鏈計劃除了商業目的之外,其軍事戰略意義更不容小覷。

事實上,早在2020年,中國學者與媒體就警告,SpaceX搶佔頻率軌道資源的雄心壯志,正在掀起半個世紀以來一場最大規模的太空「圈地運動」。

環球網日前又刊文指出,一旦星鏈計劃全部4萬2000顆衛星發射到位,就能在近地軌道築起一道屏障,其他國家的火箭要確定發射窗口,還得和SpaceX公司商量和協調,否則就可能與星鏈衛星相撞。如果在戰時,SpaceX公司相當於對敵方實行了「太空封鎖」。

再者,高軌衛星的成本高昂,美國GPS系統只有24顆衛星,若以大量動能衛星攔截彈對它們實施攻擊,就能癱瘓美國的全球導航定位和授時通信系統,對美軍的全球作戰能力造成致命打擊。相比之下,低軌的星鏈衛星有幾萬顆,即使擊毀若干個,也會產生大量碎片和嚴重影響。

在現代戰爭中,信息決定成敗。如果中國能癱瘓美國的GPS,就會使美軍猶如神經中樞被癱瘓的巨人。而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C)太空安全項目主任托德·哈里森(Todd Harrison)2019年的報告,中國已有能力威脅美國所有的軍事衛星。以商業為目的的星鏈計劃,如果會改變這個局面,當然會引起中國警覺。同樣的,對美國而言,太空軍備競賽也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它也會調動民間資源以防備來自中國的威脅。

不過,即使西方學者也承認,至今沒有跡象顯示中國使用這些太空科技能力來進行破壞性行為。東京大學的科技教授鈴木一人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則指出,把人送上太空耗資巨大又充滿風險,如果中國只是為了軍事考慮,那隻要集中發展高端衛星就好了。然而,中國卻大費周章建了空間站、探月,又進行火星探索,可見北京的目的是對國內人民與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科技進步。

這些話暗示太空只是大國爭艷鬥麗的又一個舞台。冷戰時期,美蘇兩強就曾在太空炫技比拼,中國近年的宇宙探索,在很大意義上仍是為了取得大國的「標配」。但話說回來,如果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太空成為戰場的可能性顯然也不能排除,當前形勢透露出,雙方都在準備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