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第90篇文章感言─文化和掌故不單是用來懷舊

2022-01-26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1-26 at 09.56.02.jpeg

這是我在「思考香港」《我們的文化根》欄目寫的第九十篇文章了。差不多兩年以來,大家對文章的內容都有許多想法和建議,比較集中的意見認為,讀者可以了解到香港的掌故和歷史,感覺是有趣的。不過,我希望帶給大家更豐富的體會,正如我在第一篇介紹:「知今天,知過去」,以小故事引領大家廣博的視角看待我們的城市,展現自己在國際社會的丰姿。我希望有更多人一起同行,成就這一點。

就如文章介紹香港的交通、道路,是希望提起讀者興趣,日後尋找更多資料,掌握香港都市發展的脈絡,還有建立與外界交流的通道;介紹香港的電視兒童節目、兒童文學,就是讓大家了解不同年代的兒童是怎樣成長、香港的文化娛樂怎樣吸引觀眾,在亞洲文化市場佔有一席重要地位。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可以在這80多篇文章找到。以上種種,是對今天的國際都會,還有日夜同樣璀璨的維多利亞港海岸線的誕生,都是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WhatsApp Image 2022-01-26 at 09.56.03.jpeg

常言道:疾風知勁草。一棵草必定要有深入泥土的根,才可以展現出翠綠,才可以抵擋風風雨雨。每處地方都有它的文化特性,使它面對氣候、風向改變時作出相應的變化。

一段時間以來,有部分受眾對於香港本地掌故和歷史文化作品抱一股「懷古」、「懷舊」的態度看待。我們要把歷史的零碎片段整合成完整的概念,連貫到今天香港的發展,把這種「懷古」進一步昇華,化為解構香港未來發展潛力的參考。「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之所以為鏡,除了是過去的人的行為之外,也包括了人的行為背後的精神和驅動力。為甚麼促使人下決心做事?為甚麼人們把事情做得好?這也是掌故和歷史文化不可忽略的環節。

疫情為全世界帶來衝擊,同時驅動人類作出新的發展模式。同樣,香港也在探索新路向,融入國家大局,接通世界,珍視本地文化歷史,使我們城市成為「有本之木」,從根本發揮力量,講好香港故事,建立獨有的城市魅力,在世界發揮東方之珠的光芒。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香港街頭,很容易就找到涼茶店。1950、60年代的涼茶店,多設有桌椅,讓顧客可以入內,除了喝涼茶外,更重要是收聽當時尚屬奢侈消費的電台廣播。這個年代已過去,現在的涼茶店多是在店舖門外設櫃枱,顧客付費即可享用

    張卓立  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