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高官解讀印太戰略:形塑中國周邊環境

2022-02-15
 
AAA

 19.jpg

20.jpg

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14日在解讀拜登政府的首個“印太戰略”時承認,美國改變中國的能力有限,所以聚焦於形塑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使之有利於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

白宮上周五發布的“印太戰略”將指導拜登政府的印太政策手法,其“開放、互聯、繁榮、安全、彈力”五個主題,對華競爭圍堵的色彩非常明顯。報告開篇直言美國印太戰略的大背景之一就是應對中國競爭帶來的挑戰,而主要手法就是聯手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和夥伴。

羅森伯格14日通過視頻出席美國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舉行的“2022年中國獎學金會議”,談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手法,不可避免地談起白宮剛發布的美國“印太戰略”。

羅森伯格說,美國相信我們正處於美中長遠而激烈競爭的早期階段,涉及軍事、技術、經濟、太空、政治等領域,遍及世界各地,尤以印太地區最為激烈。剛公布的“印太戰略”呈現了美國“進取的手法”(affirmative approach)。

羅森伯格表示,這是將決定二十一世紀路規的競爭,今後十年將是決定性的,事關美國及其盟友夥伴能否形塑規則,或由中俄聯手來闡釋替代性的世界觀。

談到在“印太戰略”下的政策手法,羅森伯格首先承認,認識到美國改變中國的能力有限,美國現在都重點和焦點是形塑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使之有利於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她稱,由此要使得美國與盟友夥伴能夠維持未來安全、影響力平衡,塑造力量來維持美國過去幾十年提供的和平穩定。

羅森伯格闡釋,要實現這個目標,應當聚焦於如何從事這些競爭。她認為,如同橄欖球比賽,美國對華競爭不僅需要防守,也需要進攻。這首先需要美國有強勁的實力,意味著美國要從投資國內的技術和經濟入手,恢復美國經濟和民主,以在進攻性的比賽中加強實力,並與盟友和夥伴聯手,作為共同的手法。

對於美方新發布的“印太戰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4日指出:以所謂“中國威脅”為借口搞什麼“印太戰略”,本身就是居心不良,來者不善。美方說一套做一套:聲稱要推進地區“自由開放”,實際上卻通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四邊機制”構建封閉排他的“小圈子”;聲稱要強化地區安全,實際上卻製造嚴重核擴散風險,破壞地區和平穩定;聲稱要促進地區繁榮,實際上卻挑動地區國家間對立對抗,衝擊地區多年來形成的以東盟為中心的區域合作架構,對地區合作成果和未來發展前景構成嚴重威脅。

汪文斌說,這種複辟冷戰思維和集團政治的“戰略”毫無新意,更無前景,只會給亞太地區帶來分裂和動蕩,必將受到地區國家的警惕和唾棄。

羅森伯格辯解,有人認為美國在組建“反華聯盟”,這是不得要領。美方所做是為了提出“共同願景”,推進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價值觀、原則和利益。這當然包括在需要的時候“共同反制”中國,但這是關於進攻性的比賽。她稱,投資自己和與盟友夥伴聯手,將“使我們處於戰勝中國的位置”。

與此同時,羅森伯格強調“我們相信不得不負責任地管理競爭”,包括保持溝通線開放,去年兩國元首三次通話,建立競爭“護欄”,在氣候變化、健康安全等符合雙方利益的領域保持合作的可能性。

白宮高官承認美國改變中國能力有限的說法引起與會學者的興趣,有人問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官方認識到制裁等措施對中國不管用。羅森伯格稱,制裁和出口管制等工具對保護美國國家安全是重要的,有些時候美國出於自身價值觀這麼做,那是“等式中的防禦方面”,不與夥伴一起做,可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同時美國要通過棋盤上要走的“進取的棋子”,建立美國國內和盟友夥伴的複原力,以限制中方行為的效力。

與會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休教授藍普頓(David M. Lampton)以自己與中國打交道的經驗,說明在美國對華接觸的全盛期,在中國重返世界的過程中,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對中國的政策取向是產生了影響的。他認為,拜登政府現在更傾向於通過形塑中國周邊的環境,以試圖改變中國內部的態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