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善波:「與病毒共存」是什麼一回事

2022-02-23
 
AAA

shutterstock_2019777245.jpg

筆者在〈清零還是躺平 誰是誰非〉(《明報》,2022年2月16日)一文指出,在「清零」還是「躺平」這兩個互不共容的防疫政策中,香港並無選擇,考慮到自身利益,採取清零抗疫政策,爭取盡快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再研究放鬆對外來往的限制。

筆者也認為,港府防疫抗疫工作出現的問題,並非因為官員無心無力、敷衍了事。政府對動態清零也不是陽奉陰違、口是心非,特首及官員的努力不能抹煞。但造成港式動態清零失敗的原因,首先是港官不了解動態清零防疫手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及要求,加上由英國培訓的政務官長期奉行漸進主義,遇事多抗拒任何大動作,秉持「碰到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沒有問題的就千萬不要碰它」這種短視眼光。此外,港府另一個致命傷是過分自滿。政府長期自詡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防疫策略,滴水不漏,從數字上看,特區表現比很多國家及地區都好;到了這次大爆發,則完全沒有任何思想及實質準備。

這些問題的背後,更存在領導過分強調香港的社會條件及民情與內地的差別,更以「兩制」理由長期抗拒引用內地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特首更將這問題提升到兩地價值觀不同的層次,引致香港的防疫抗疫措施半桶水、不倫不類,出事是遲早的事。無可否認,港人對個人權利、私隱權的看法着實與內地不同;香港社會動員能力與內地也有很大差別。但抗疫防疫措施,即當出現案例時迅速檢測找出關聯個案、嚴厲隔離以截斷傳播,是必須的做法,無論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做不到就不可能清零。病毒是不會區分社會制度及民情的。

棄清零與否 是實際技術問題
香港現已進入疫情全面擴散情况,目前面對的困難是迅速、嚴厲的進出及封鎖隔離政策,因人力及物資短缺,已無法執行。港府的應對方法反而是逆向而行,放鬆防疫措施的一些準則、減輕一些管制,以降低對政府服務需求的壓力,疫情只能向更壞方向發展。香港在疫情失控情况下,最後是否只能看齊西方做法,放棄清零,改為與病毒共存,這是一個實實際際的技術問題,不止是政治問題。

可以說現在採取「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也是面對同一冷酷現實,它們不是不想管控疫情擴散,而是面對社會現實、民眾對各種防疫措施的抗拒,無法做到,最後只能放棄努力,然後搬出一大堆專家意見支持他們的「躺平」做法,不幸的是香港內部也存在不少這樣的聲音。

「與病毒共存」的鼓吹者認為疫情流行後,新冠病毒病會漸變成地方病(風土病),以後感染都不會比流行性感冒或普通感冒更令人擔憂,故可放棄管控政策,躺平,與病毒共存;唯一要做的是鼓勵民眾接種疫苗,道理是如有足夠的人因打針,或因曾發病而有抵抗力後,社會就形成「群體免疫」,疫情再不會擴散。另一個角度是認為病毒會變種,持續弱化,殺傷力減輕,因此造成的重症及死亡率也會降低,與普通流感無大分別。這整套論述多是建基於一些一廂情願的假設及過去經驗,沒有科學及醫學根據的推測。

以地方病作為預判框架 不切實際
《大西洋》雜誌在2月1日刊登一篇題為「Endemicity Is Meaningless」的文章()。作者蒐集了北美數名專家的意見,詳細並清楚揭穿了「與病毒共存」的一些謬論。

文章指出「地方病」的意思是社會接受了病原體會存於人群中,而不會有嚴重後果,人們無可奈何地容忍它。但災難性的流行病也可以是地方病。新冠疫情發展到今天仍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亂局,對於新冠病將如何或何時成為地方病,或是否會成為地方病,仍沒有確實答案。即使新冠病變成地方病,但並不能說明在特定時間內會有多少感染者,也沒有說明這些感染可能變得多嚴重、可能導致多少死亡或殘疾。地方病可以是無害或少害的,也可以是嚴重的;可能很常見,也可能非常罕見。文章引述傳染病專家Abraar Karan說:「地方病既不能確保病毒會永久緩和,也不能保證會『回到2019年情况』。」

在樂觀情况下,高水平的群體免疫力可能使病毒屈服,死亡人數將與流感大致相當;但在最壞情况,地方病可能將我們鎖定在疾病傳播狀態,狀態可能與大流行的一樣高,並且長時間持續這種狀態。新冠病毒病充滿可變性,而並非變化都是好的,那麼以地方病作為預判就是不切實際的概念框架。

新冠病毒破壞力 比普通流感大得多
文章指出流感的複雜性及不穩定性,不是好的參照榜樣,流感病毒的例子說明地方病會變得多麼令人困惑。在大多數地方,流感病毒是季節性的,但在一些熱帶地區則全年傳播,亦可能大爆發,像1918年、1968年和2009年那樣。流感的現象正說明了為什麼不能將地方病視為大流行的反面。文章引述流行病學家Ellie Murray表示,地方性並不意味病毒「突然不會傷害我們」。除了太不可預測之外,流感還有全球性的問題。地方性的病原體必須僅限於特定地理區域的人群,而非「無處不在」,但新冠疫情已在全球擴散。

文章更指出新冠病毒的進化方式、傳播速度、對身體的破壞程度都與流感不同,不能以流感作比較。新冠病毒病在大流行仍肆虐的時候,很多人對新冠病毒缺乏較強的免疫力,病毒以驚人速度變異及爆發。在過去兩年,新冠病毒病導致的美國死亡人數超過了有紀錄以來的任何流感大流行。新冠病毒病並非流感。

新冠疫苗似乎可為預防嚴重疾病提供強而有力的保護,接種疫苗者若感染了該病毒,比未接種者可更快制服和清除它。但事實證明,為達至低水平感染而提高的免疫力是變化不斷的,需不斷補充免疫力(打第三、第四針)。這病毒亦非常擅長分裂成新的,甚至無法識別的形式。這健忘的身體與快速變化的病毒互動,使我們每年都要接種疫苗;但我們不能指望它,因為我們的身體很難維持這個保護門檻。

文章的專家指出,新冠病毒的變種速度和幅度也很重要,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有很大不同,不能指望它們以相同方式進化。新冠病毒已向我們拋出幾個非常成功的變種,先是Alpha,然後是Delta和Omicron。下個變種可能是其中任何一個的後代,或者都不是;它可能更致命,也可能更弱。像Omicron一樣,它或能夠避開我們的幾種免疫防禦系統。新冠病毒到底能有多狡猾,是懸而未決的大問題。

事實是新冠病毒的破壞力比普通流感大得多,導致更多的住院治療及一系列慢性病。隨着人口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繼續通過再感染和接種疫苗而增強,這種嚴重程度的差距或會縮小,但也可能不會。目前為止,新冠病毒傳播速度似乎亦比流感病毒快。如果這種規律成立,那麼這種特徵,再加上相當程度的免疫力下滑,可能意味着總體上新冠病毒的危險性比流感更強,無論是在人口規模還是個人層次上。醫療保健系統在冬季已難以負擔,若再加上新冠病毒病作為風土病,不會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結果。

「共存」是投降 港有條件嚴厲抗疫
與病毒共存的應對策略,是對病毒投降的無可奈何做法,是無辦法下的賭博,對疫情及病毒發展的研判,純粹是基於有限的經驗、臆測及一廂情願,沒有科學及醫學根據。中國的動態清零對策,有其必須有的社會條件及制度要求,世界上沒有幾個地方能抄用。香港與內地社會條件有差別,但也不至於令嚴厲的抗疫措施不能在港實施。市民積極接受檢測要求、自動接受隔離的情况,就證明港人與內地人在抗疫方面的態度及支持,並無太大差別。當然,政府有否提供必須的輔助服務,是市民會否樂意接受各種要求及限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方面,香港沒理由做不到,或做得更好。

註:bit.ly/3IcebvV
作者是高等政經研究院(中國.香港)總裁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
  • 香港政府的各位官員,請你們不要再雲裏霧裏,思前想後了。通關就是香港的最大利益,就是市民的最大福祉,就是香港現在最緊迫的事。

    路易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