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澄:全民檢測在即 別讓疫下長者獨困愁城

2022-03-02
丁海澄
90後自由工作者
 
AAA

 37.jpg


香港正面臨抗疫以來最嚴峻局面,回顧2月初屯門大興邨興泰樓圍封強檢期間,有71歲老翁被發現於住所猝逝,門外貼有「不需派反(飯)」紙條,令人心酸。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兩年,長者尤其長期病患者屬高風險一群,除了要應對瞬息萬變的抗疫措施、日新月異的數碼出行科技例如安心出行、電子針卡,居於院舍的因防疫安排而久未有人探望,情緒低落,部分甚至如皮球般被醫院及院舍兩邊「拋來拋去」,很多老人家早已身心俱疲。全民檢測及相應的禁足措施料很快開始,當疫情大大加重長者精神壓力,社區之間,應該如何互助關懷,以免悲劇重演?

早前寒風細雨下,醫院外堆滿藍色帳篷,老弱長者一排排躺在病床,無助地等候入院及治療,這幕震撼場面廣大市民仍歷歷在目。疫情下長者是高危一族,最需要協助,但偏偏他們接收防疫資訊往往最遲及最少。回想2020年初期出現「口罩荒」,防疫資訊缺乏,不少長者尤其是獨居的,可能因過度焦慮而不敢外出,生活上例如飲食、出行均有困難,這時幸有相應社區服務,例如有家庭服務中心員工們每日奔波,風雨不改上門送飯送藥。

不過,相關服務始終覆蓋面有限,現時這些服務亦受到影響,可是社會上仍有不少「隱形」長者,他們一直極需照顧。2月下旬天氣嚴寒,長者們特別難捱,現時稍為回暖,但平日大家仍要多關心鄰近有否獨居長者,提醒他們注意保重身體、好好保暖,亦可了解有否生活需要,例如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長期病患,並叮囑其按時覆診、服藥,必要時伸出援手例如提供防疫物資和食糧,替他們寫下社會福利署、社區服務中心及樓下保安室電話,有需要時更可協助致電。

至於安老院舍的長者,因疫下經常收緊探訪安排以免爆發感染,早前農曆新年,不少長者無法與家人親身拜年團聚,只能隔着屏幕見面,情緒難免受影響。在第五波疫情下,院舍已嚴禁探訪;部份長者可能一個月或甚至數月沒有和親人接觸相見,有些本來可接收的湯水、禮物,亦因疫情趨嚴峻被叫停,他們積累的精神健康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全民檢測時「禁足令」有多嚴格,暫時仍未知,但無論長者是居家、院舍住戶或獨居,疫情下若經歷禁足、隔離之苦,或因過分擔憂,較容易增加孤獨感,繼而觸發情緒問題,影響食慾、休息、服藥等,亦可能令本身病情加劇,導致溝通、活動能力下降。前年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長者行為及心理研究團隊,曾針對本港長者疫下心理健康展開研究,發現患抑鬱症長者在疫下自殺傾向遠高於一般長者,料主要與孤獨感和應對能力相關。

縱然瘟疫無情,百業寒冬,但尚有能力者仍可多走一步。社福機構之外,有不少商店、民間團體默默為長者送暖,例如最近某連鎖飲食集團推出外賣蔬菜,有善長便一併買下當「待用菜包」般送贈有需要人士。最新一期財政預算案提出,會恒常化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等計劃,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然而目前長者身心需要迫在眉睫,同處艱難時期,為人子女或親友以至街坊鄰里應更主動關心和聯繫身邊長者,若無法見面便多以短訊或電話來往。

無論如何,長者自身亦需盡量調整好生活習慣,按時飲食用藥,採取合適自己程度的鍛鍊動作,嘗試用手機網絡保持與他人聯繫等等,以提升心理健康。患難總有真情在,社交距離縱無奈收窄,但人心之間不能疏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一直缺乏適合長者居住的社區及住屋配套,近年有發展商看到市場的需要,於旗下屋苑建設安老院舍,鼓勵長幼共住。政府其實也應多透過私人市場的力量,協助長者安老,推廣大眾化「長者屋」概念,挑選低密度、有充足公共空間、綠化的地皮招標,透過放寬地積比等優惠條款,鼓勵發展商在規劃上加入長者友善的設施,助長者融入社區。

    林家茵  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