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香港少數族裔勞工在疫情及「零工經濟」下的附加「風險」

2022-03-07
 
AAA

shutterstock_1068009347.jpg
作者: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自今年年初爆發第五波疫情嚴峻,政府再次宣佈加辣社交距離措施,料不少行業,例如零售飲食中小企生意再次遭受打擊,直接令失業率上升。在不少打工仔之中,南亞及東南亞少數族裔生計所受到影晌可能更為嚴重。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20年向行政長官提交之建議書,提到在疫情開始肆虐,尤其中小微企倒閉或生意不景,基層工作機會可能更少。同時,以往依靠零散工作形式謀生者,亦會面對更大挑戰。當中,少數族裔人士及婦女,可能面對更大的失業危機。

誠然,疫情巨浪侵襲,對所有基層市民的打擊尤其嚴重,但少數族裔面對的是結構性的問題,並牽涉歷史及文化原因。所謂「少數族裔」,主流社會及政府論述一般都針對以南亞裔為主的本港居民,並意指經濟水平較低的階層。「南亞裔」一詞亦背上負面單一的文化標籤。所謂「南亞裔」,泛指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族群,各有其文化特色,所相同的是他們的祖先都是港英政府於殖民初期直接或間接帶到香港,固在港有長遠歷史。諷刺的是,他們不論在政治、經濟及種族都是「隱敝」的一群,佔全港人口的1%左右,貧窮率卻持續高企,達25.7%,高於全港人口的19.9%,當中巴基斯坦族群的貧窮率高達56.5%。南亞裔及東南亞裔人士從事基層工種的,尤其是巴基斯坦、尼泊爾、泰國和印尼人,其非技術工人的比例均超逾三成。不少少數族裔人士從事低收入工作,長期生活在貧窮線之下,貧窮程度有下滑趨勢。跨化貧窮的原因,不少調查研究都歸究一些「結構性」原因,包括教育上長期漠視少數族裔的中文語言教育的需要,至令他們的中文水平未能符合大學入學資格,造成不少少數族裔青年在求職及工作機會上障礙重重,最終多從事較低技術工作,不能突破經濟階級向上流的「宿命」。這種長期、跨代的「宿命」,也令少數族裔青年形成「自我小眾化」的心態,自覺職業機會及發展有限,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實現理想,倒不如依賴自己的家庭和社交網絡來找工作。

職場中的中文語文需求始終是少數族裔求職的主要絆腳石。不少行業及工種都需要員工具備客觀的中文書寫水平,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好些職業例如運輸、園藝、甚至零售或接待,中文書寫並非工作主要部份。筆者在研究中訪問過待業的少數族裔青年,過半在求職過程中曾遇到僱主臨時「搬龍門」:部份少數族裔青年操流利廣東話,在電話面試中僱主已要求青年翌日上班,但當僱主瞥見他並非華人的時候,突然改口,說職位已經填滿,或工作需要大量中文書寫,將青年拒諸門外。大部受訪的待業及在職青年者當中,大部份都認為主流僱主都不願聘請少數族裔人士,有些更認為存在歧視成份。另一方面,一些有關本港不同行業僱主聘用少數族裔人士情況之研究顯示,有些僱主對少數族裔仍然存有偏見,甚至是傳統負面標籤。筆者去年受樂施會委託進行的內部研究,亦反映不同行業僱主並非存心排拒聘請少數族裔人士。畢竟,2009年種族歧視條例實施,加上平機會多年推動平等機會僱主計劃及相關教育,甚見成效。然而,部分僱主,甚至部份行業都存在「聘請習性」,表示一向都有充足的華裔求職者,故不需要「額外」找來非華裔僱員。甚或,一些僱主稱為顧客或下屬「設想」,認為他們「會期望同事都是同聲同氣的」,故在資歷及工作經驗相同的大前提下,不少行業仍然存在固有期望,要求工作環境「族裔單一」,變相構成間接歧視。在主流職場中,少數族裔始終被視為「額外」的勞動資源。

shutterstock_1730162416.jpg
去年12月食物外賣平台員工爆發的工業行動,參加者大部分是非華裔,當中策劃發起人更是以南亞裔「車手」為首。少數族裔工人罕有地高姿態向公司/公眾宣示訴求,亦成為主流媒體爭相報導的「視點」。歐陽達初早前撰文,闡釋日漸蓬勃的代購及外賣平台經濟對「零散勞工」(Gig labour)的影晌。他指出,屬於較低技術的平台經濟員工,因工種選擇較少,員工易受制於資方壟斷式的操作,強迫他們以自僱形式工作,欠缺勞工保障。又因入行門檻低,吸引因疫情打擊而失業人士紛紛入行,使資方更有肆無恐,不斷將單價下調,及動輒將員工公司戶口凍結以示懲戒。少數族裔因疫情之下對外賣需求大增而被大量吸納,但他們既承受一般「車手」的遭遇,更要面對一些「附加」風險,就是帶有種族歧視的對待及惡言。2021年初,油麻地區染疫數字急升要圍封強檢。該區有較多南亞裔人士居住,某些主流媒體報導的負面論述將「南亞裔」與當區「衛生條件差,鼠輩出沒」扣連,亦刻意描繪他們「把口罩除低吸煙」是造成疫症爆發的原因。其後有外賣顧客在平台應用程式上標明「請不要派南亞車手送遞」,反映南亞裔外賣平台員工承受來自線上和線下的「恒常種族歧視」。主流社會對種族平等意識漸次提升的同時,這些事件正突顯種族標籤根深蒂固,揮之不去。要改善少數族裔的勞工及就業情況,似乎要從根本意識提升著手,使僱主、僱員以至公眾明白,尊重差異、讓多元文化互動的工作空間,才可產生創意,締建共融。


參考研究報告
1. 香港融樂會就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事項「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分析」提交意見書,2021年6月
2. 「對本港不同行業聘用少數族裔人士情況之研究 報告」,中華基督教會,平等機會委員會撥款資助,2015年
3. 香港少數族裔青年教育和 就業 路 徑 的研究研究報告, 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平等機會委員會委託研究,2020年
4. 香港少數族裔的貧窮情況報告2016,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8年
5.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向行政長官提交之建議書,2020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少數族裔社群一直因為政策及結構性上的忽視造成世代被擠壓於基層工種上,甚或聚集於低技術工種,正如26個工種內的建造, 清潔,物流運輸業中。又或者,因社會流傳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全部廣東話及中文書寫水平甚低,加上文化隔閡,都不願意聘請他們,造成這些群體長期處於失業率高或工作與學歷錯配的結構性不公。政府放寬輸入外勞之前,有否更精準的了解這群體的資歷,會否符合工種的語言文化要求,以便糾正過誤,及更有效運用本地人力資源?否則,無差別的外勞輸入,會否再次及進一步將他們排拒?有少數族裔家庭經已數代在香港落地生根,把它視為家鄉,不是更能適應工作及社會需要嗎?看來政府需要更慎重仔細地研究,以制定全面精準的短長線勞工及人口以至文化教育政策。

    賢聚嶺南  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