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是時候再議「與病毒共存」

2022-03-14
 
AAA

T.jpg

新加坡的冠病確診病例數目時隔五天再度回升至2萬起以上,許多朋友相繼「中招」。有網民戲稱,如果到現在都沒發現周圍朋友染病,說明這個人沒有朋友。

所幸染病的朋友們多數癥狀輕微,情緒也算穩定。只有一位打算回中國工作的朋友惴惴不安,擔心屆時會因這段感染史而受歧視,影響工作和生活。

在愈來愈多國家打開國門、降低防疫要求、邁向與病毒共存之際,仍在堅持清零防疫政策的中國,成為逆流而動的少數派。不過,中國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專家曾光本周的一條微博,釋放出一些不同的信號。

曾光前天在微博發文指出,「動態清零」是中國在特定時期內的防疫對策,不會永遠不變。雖然中西方目前疫情防控形勢有別,放開防控措施必然有前有後,但「相信未來一定會殊途同歸」。

他說,在對發病、死亡容易容忍的情況下與病毒共存,是人類的長遠目標。中國當以冷靜和虛心的態度去觀察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在合適的時間點,展示中國式與病毒共存的路線圖。」

「與病毒共存」的說法,最早由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去年7月提出,當時掀起軒然大波。中國衛生部前部長高強和中共黨刊《求是》都發文駁斥「與病毒共存」論,張文宏本人更被批為「投降主義」乃至「反動學術權威」。他不得不在下一篇文章中強調,中國採取的抗疫策略是目前最符合中國的策略。

半年多後,身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的曾光再次明確提出「與病毒共存」,被一些輿論視為中國決策層考慮調整清零政策的信號。文章下的評論以希望終結清零的觀點居多,也折射出輿論風向的轉變。

被點讚超過上千次的一條評論直言:「不要再動態清零了,基層根本忙不過來,窮地方財政也根本吃不消,這兩年過得太難了。」另一網民則抱怨,邊境口岸城市一碰上疫情就要封一兩個月,「店鋪出兌、倒閉比比皆是。」

Y.jpg

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壓力,直接反映在經濟數據上。據官方統計,去年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連續三個月下降,從10月的4.9%降至12月的1.7%。

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前天在記者會上坦言,今年穩消費壓力較大,官方將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千方百計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和升級」。

儘管商務部承諾將組織系列促消費活動,為受疫情影響最直接的餐飲、住宿和零售等領域紓困,但王文濤不忘補充,這一切的前提是「做好疫情防控」。換言之,如果清零措施沒有放寬,這類聚集性消費活動的命運,最終還是取決於疫情起伏。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去年底受訪時說,清零政策前期看似投入很大,但對比某些國家先放開又收縮造成的影響,實則成本更低。曾光前天也說,儘管奧密克戎毒株令中國的防控成本明顯增加,但「獲得的紅利仍然遠大於投入」。

不難推測,只有當官方研判清零的紅利小於投入時,政策才有轉向可能。除了經濟考量,各地醫療資源是否能扛住疫情衝擊、民眾能否承受染病的心理壓力,也是這個龐大經濟體轉向與病毒共存時要解決的問題。

曾光坦言,中國目前完全靠疫苗接種建立免疫屏障,但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疫苗接種率還不夠高,加強針接種率也偏低,這些都是建立免疫屏障的短板。清零政策導致的超低冠病感染率,過去是官方證明制度優越性的論據,如今卻成了軟肋和短板。

同樣堅持清零的香港,今年在奧密克戎面前全面潰敗,日增病例突破5萬起,也動搖了一些原本支持開放的大陸民眾信心。在發達程度遠不如香港的二三線城市和廣袤農村,冠病暴發會對醫療資源造成多大擠兌,對社會穩定帶來多大威脅?過去兩年積累的豐富清零經驗,在需要與病毒共存時,還能否派上用場?

動態清零令中國得以率先實現經濟復蘇,但持續兩年的高壓措施讓政策轉向面對更大阻力,令官方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光是拿捏曾光文中「合適的時間點」就是個難題:轉向早了,暴增的病例會拖垮社會;轉向晚了,疲弱的內需將壓垮經濟。輿論原本預計中共將在今年秋季領導層換屆後才放寬政策,但在多重經濟壓力夾擊下,留給決策者的時間恐怕不多了。

中國做好與病毒共存的準備了嗎?這個問題或許現在還沒有答案,但重啟相關討論,無疑是個令人期待的開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