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抗疫政策永遠不變?

2022-03-21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12.jpg

對抗疫情,最「正路」的方法始終是開發疫苗、特效藥,以生物科技帶動研發工作。動態清零的方式是結合醫護和行政措施,好處是見效快,但耗用的人力物力太大,只屬一時之計。

正當外界紛紛猜測內地準備調整「動態清零」的嚴控措施之際,近日全國多個省市紛紛出現新增病例,據上周六(3月12日)公布,上周五(11日)確診病例及無症狀感染者合計超過1700宗,其中最引起關注的是抗疫「模範生」上海也出現了5宗本土確診病例。上海的「精準防疫」一度是全國學習對象,香港也有人質疑為何不學上海……但不管如何防守,上海這一輪的措施也終於被攻破。

應付這一波疫情,內地再次實行嚴格管控措施。上海方面,政府已經封鎖了部分地區,並採取大規模檢測;疫情嚴重的吉林省,吉林市從3月7日、長春市從11日開始封城,長春900萬居民上周五開始做全員核酸檢測,居民禁足在家,全市進入封閉式管理。

看內地怎應付這波 就知港為何學不來
要封城的,還有香港「鄰居」深圳。據深圳市政府公布,「為有效管控疫情傳播擴散風險」,本周一(14日)開始封城7天,全市範圍內開展3輪全員核酸檢測;封城期間「非必要」的企業一律居家辦公、暫停生產經營活動;除保障城市運行及供港物資貨運的交通外,全市公共交通、地鐵停運。深圳日前發現的個案,其實每日只得幾十宗!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全民檢測要封城7天,當地常住人口為1700多萬,以此推算,香港740萬人全民檢測,是否只需3至4天?醫學專家認為待疫情回落時全民強檢才起作用,據香港大學醫學院在3月8日發表的疫情推算,到4月23日每天新增本地病例將降至3位數,即1000人以下,跟現在比是明顯好轉。

全民強檢如果要盡量減少對民眾的影響,4月的復活節長假(4月15至18日)也許是最佳時機,前後共4天假期,仍要上班的企業都會放假,學校就仍然停課,對民生影響應可減至最低。

內地動態清零的嚴厲措施,主要是3招──封城、隔離、全員檢測──配合追蹤感染源,一發現個案即「就地處理」。上周末很多網上群組都在傳閱一個信息:廣州交易會在突然發現確診病例後,交易會會場立即封閉,會場內所有人都不得離開,等候處理。

此外,這一波疫情被封城的還有山東禹城,市政府發現了一宗確診個案,就立即對50萬居民實施封城管理,並啟動「流調」(流行病學調查)溯源、全面排查和全員檢測。

內地的措施是果斷、強力、大規模,沒有政府自上而下的超強動員能力、嚴密的社會組織,配合基層單位的執行力,內地式清零措施在其他地方都無法推行。很多愛國陣營人士不斷批評香港為何不向內地學習清零,但看一看當前這一波疫情內地如何應付,就知道香港為何學不來!

說過了,特區政府連動員本地的力量也十分疲弱,如果不是中央號召,香港地產商會配合捐地、捐物資嗎?社團、政黨會積極響應嗎?很明顯,香港各界「動起來」,都是在習近平主席2月16日發出指示之後。單憑特區政府,不要說嚴格的防疫措施,連社會動員也寸步難行!

18.jpg

封城非一勞永逸 內地不會一成不變
各省市再次以嚴厲措施抗疫,並不表示早前外界觀察內地可能會修訂動態清零政策的思路有變。只要實事求是地正視問題:即使發現一宗個案都要封城,封城期間生產、商業、交通、社會活動等全部都要停頓,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容易承受;况且,使用這種方法也不是一勞永逸,隔一段時間疫情可能又再來襲,然後又再封城……這樣子折騰已進入第3年,相信內地也不會一成不變,照老辦法繼續下去。

大陸體制政府屬於「全能型」,人民的生老病死和各種福祉,政府或多或少都有一定責任。政府大、社會小,疫情引起的任何後果,政府都要一力承受,沒有任何社會組織可以分擔。一旦疫情大規模爆發,染疫個案大增,死亡人數急升,政府承受的壓力會極大,甚至可能觸發危機、破壞社會穩定,這絕非北京所願見的。

動態清零的嚴厲措施雖然經濟成本高,但可以降低社會成本、政治風險。正因如此,北京不會輕言改變動態清零;而為了穩住大局,即使外國如何施壓,相信北京都會不為所動。但問題是,如果疫情持續,嚴厲措施是否一直沿用下去?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2月28日在微博發文,被外界視為內地有意修正動態清零的信號;但他並不是決策官員,言論只能視作專家之言。這位專家說得很坦白,Omicron出現後中國疫情防控難度明顯加大,而動態清零是當局在特定時期內的防疫對策,不會永遠不變。

對抗疫情「最正路」:開發疫苗特效藥
內地放寬的跡象,包括上月有條件批准緊急使用輝瑞的新冠抗病毒藥物Paxlovid,作為提供治療感染(特別是輕症)的重要手段,應有助減少繁重的頻密核酸檢測工作。

此外,內地也加緊研發mRNA疫苗,去年9月雲南電視台的微信公眾號發文指,中國第一個mRNA新冠疫苗生產車間在雲南建成,預計短期內投產,又有報道指出該款ARCoVax疫苗每年可生產兩億劑。執筆之時,內地當局仍未批准任何一款國產mRNA疫苗上市;在此之前,復星醫藥曾嘗試引進歐美的mRNA疫苗,但行政審批遲遲未落實,箇中原因,相信是內地希望爭取時間,待國產mRNA疫苗先面世,以防市場為歐美藥企壟斷。

無可否認,mRNA是目前全球效力較高的疫苗,多個實驗都證明,內地現有的滅活疫苗效力不及mRNA,相信這是內地研發機構全力追趕開發這款疫苗的原因。早前有報道指,有3支團隊分頭開發mRNA疫苗。

對抗疫情,最「正路」的方法始終是開發疫苗、特效藥,以生物科技帶動研發工作。動態清零的方式是結合醫護和行政措施,好處是見效快,但耗用的人力物力太大。武漢疫情初發,醫學界對新冠病毒仍未完全掌握,唯有用行政強制手段實行隔離、封城,以「非醫學」方法切斷傳播源。

很明顯,這些都是一時之計。隨着病毒不斷變種,醫學界只能以更大量的科研製造新藥,針對患者提供治療,而不是一有感染個案就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千萬人困住,進行全員檢測。內地購買新藥、研製mRNA疫苗,都是循醫藥科技入手,逐步減少嚴厲的清零措施。

港放鬆對外交通? 短期內機會渺茫
了解內地防疫政策,對香港很重要,因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後,香港各項政策措施都要緊跟中央,加上習主席公開表示關注香港疫情,內地全力撐港,要人有人,要物資有物資,香港抗疫只能繼續動態清零,跟內地保持一致。

內地雖然有意規劃逐步放寬,但不少評論都指,至今年中共二十大之前的9、10月,修改動態清零的機會較小,因為一切以「維穩」優先。本地商界希望特區政府短期內能放鬆對外交通,讓營商環境有序地回復正常,現在看來機會仍然十分渺茫。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
  • 為旅客建立完善的投訴和糾紛處理機制也十分重要,旅發局應設立專門的熱線、社交平台帳號,讓旅客日後在香港遇到問題時,可有方便、公正、高效的途徑尋求幫助,盡快處理問題,毋須再「一肚氣」於社交平台發洩。

    黃愉婷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