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孫春蘭督戰上海

2022-04-04
 
AAA

 i.jpg

在上海疫情失控,動態清零引發爭議的緊要關頭,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趕到上海,一錘定音。

據官媒新華社報道,孫春蘭前天從吉林趕赴上海後,即與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負責人交換意見,強調要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態度堅決果斷,行動迅速有力,把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加緊推進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隔盡隔、應治盡治,同心協力儘快打贏這場大仗硬仗。

這是上海本輪疫情暴發後,主管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孫春蘭首次現身上海。官媒在報道中明確宣示,孫春蘭到上海就是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落實李克強總理要求」。也就是說,孫春蘭帶着高層「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的「尚方寶劍」,前來上海督戰。

3月中旬以來,上海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數量迅速上升,近幾天更是不斷沖高。上海防疫專家陳爾真認為,上海的疫情規模已超過兩年前的武漢。

在本輪疫情之前,上海市對偶發疫情採取精準防控措施,不輕易封閉社區,也不輕易進行大規模全員核酸檢測,收到良好效果,被輿論稱為「防疫優等生」。本輪疫情暴發後,上海市面對迅速擴散的疫情,仍堅持不輕易封區、封城,儘力減少防疫措施對經濟和民眾生活的衝擊。直到疫情在全市範圍內失控,上海官方才在3月30日晚宣布實行類似封城的「全域靜態管理」。

上海採取的「精準防控」政策在獲得不少讚譽的同時,也招來不少批評。尤其在本輪疫情失控後,上海成為眾矢之的。一些輿論指責上海對疫情掉以輕心,以避免影響經濟和民生為借口不嚴格執行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企圖僥倖過關,結果更加被動,危害也更大。

但上海確實有不得已的苦衷。作為擁有2500萬人口的中國最大經濟中心,上海很難像其他地區那樣動輒封區封城,否則其負面影響將遠超上海一地。實際上,經過兩年多的嚴防死守,中國高層也認識到動態清零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習近平在3月17日中共政治局常委會上強調,各地要「採取更加有效措施,採取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上海盡量不封區封城,也是按照這一要求行事。

只不過,奧克密戎病毒的傳播力之強超出預期,上海的「精準防控」不斷破防,最終不得不啟動類似封區封城的舉措。有人說,這是上海抗疫政策的失敗,迫使孫春蘭代表中央到上海督戰。還有人認為,上海這次抗疫失敗,不僅嚴重衝擊了上海經濟和民生,也將影響到上海主政者的政治前景。

上海疫情失控,有關決策者和專家當然有一定的責任,但並不代表「精準防疫」已經過時或者失效,也不代表動輒封區封城就一定正確。事實上,在傳播力超強的病毒面前,包括封城在內的任何措施都有其局限性,因為人們不可能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像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一有確診病例就封區封城,那也是怠政懶政,不負責任。

同時,經過兩年多的嚴防死守,尤其在病毒危害性明顯減弱、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部分民眾對嚴厲管控帶來的種種不便頗有怨言,配合防疫措施的意願也在遞減。

這兩天,上海一名感染者家屬和上海市疾控中心一名專家的通話錄音引發很大反響。錄音中,這名專家抱怨說:「花了這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就在做一個防流感的,你看到現在哪個國家防流感這麼防嗎?」

這名專家的觀點未必是主流,但確實反映出很多人的心聲。不難預見,在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已主動或被動選擇與病毒「共存」的情況下,中國嚴防死守的防疫措施將面對更多挑戰。

應該說,中國過去兩年多嚴防死守的防疫政策雖然代價不小,還是收到了巨大成效。官方眼下堅持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不動搖,仍十分必要。目前看,如果貿然放棄動態清零政策,中國的醫療資源、公眾對病毒的認知以及官方的形象,都難以承受這一後果。在堅持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的兩難選擇中,前者對中國經濟社會的衝擊可能更小。

但毋庸諱言,病毒將長期存在,單靠嚴防死守終將難以為繼。中國疫苗接種率已接近90%,各種治療手段也不斷出新。這輪疫情雖然感染者眾多,但重症率和死亡率極低,說明疫苗和治療都已見效,為未來調整防疫措施打下了基礎。

以官方防控經驗和社會動員能力,上海、吉林本輪疫情應該能夠實現動態清零。但未來如何因應病毒變化,進一步提升疫苗和治療效果,不斷減少防疫措施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官方必須儘快解決的課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眼見房產滯銷,一些房主索性下架房源,以免遭受擠兌拋售。但掛牌房源居高不下,說明急需售房套現的依然大有人在。據業內人士說,急着用錢的賣家裡,有些是已經簽了買房協議,必須「賣一買一」進行置換;還有些人是為移民做準備——經歷過去年的上海封城,想要將家產轉移到海外的人越來越多。

    陳婧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