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鳴:中國故事漸入佳境,香港故事呢?

2022-04-08
郭一鳴
資深傳媒人
 
AAA

 shutterstock_1476991580.jpg

講好中國故事,這個話題談論多年,內地一些官媒,特別是央視,陸續交出功課。前幾天傳媒界同行Z說,看了央視製作的《典籍里的中國》介紹老子的《道德經》,被深深吸引,覺得這套節目很有創意,把中國古籍里的內容搬上了電視,採用話劇的手法融入電影元素,令人耳目一新,他打算把這套節目所有的內容都收集起來,慢慢欣賞。我說我看過介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其他幾集,頗有同感。

近年央視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筆者上周五在本欄介紹的《人世間》是其中之一,好幾個朋友在我的推薦下,看第一集之後就欲罷不能。筆者去年介紹過的《覺醒年代》、《跨過鴨綠江》、《絕密使命》等劇集,都口碑不俗。央視的好節目好製作遠不止電視劇,《典籍里的中國》是另一個優秀策劃和製作,去年初推出後好評如潮。據央視網介紹,該節目是「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從中甄選最值得講述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以『文化節目+戲劇+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的成書、核心思想以及流轉中的閃亮故事,讓書寫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展現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我看過幾期節目,效果的確如此。

以第四期的《本草綱目》為例,內地著名演員王勁松飾演的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以一人之力,花三十年心血寫成一百九十萬字的中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成為一代葯聖,電視上呈現三維空間:舞台上有李時珍寫作《本草綱目》的艱辛歷史過程的再現,場景力求真實;拉開鏡頭,台下有幾位當代專家學者對這一巨著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進行同步點評;而主持人撒貝寧則穿越四百多年時空與李時珍對話,一會兒引領觀眾走進歷史、一會兒回到現實引發思考。用這種形式來介紹一本古書和書的作者,確實頗有創意,每集約九十分鐘,不知不覺就看完,一點不會覺得悶。《周易》、《尚書》、《孫子兵法》、《史記》、《天工開物》、《徐霞客遊記》等專集都可以在網上免費任看。

講好中國故事,關鍵在一個「好」字,何謂之好?不只是專家說好,更不能只是領導說好、官員說好,最重要的是廣大老百姓說好、中外聽眾和觀眾喜聞樂見,說白一點,就是要有市場、票房、點擊率,要有口碑有熱度。央視製作的一系列優秀作品,之所以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筆者認為有兩點最重要,首先是真實。無論是講歷史故事還是現實故事,都能夠尊重歷史、直面現實,像《人世間》對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東北地區官場文化和社會問題的「寫真」,像《覺醒年代》還原陳獨秀以及其他中共建黨初期重要人物的歷史面貌,都讓觀眾感受到「真實」二字的魅力。在《典籍里的中國》的老子、司馬遷、李時珍、徐霞客等先賢,也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李時珍跪求父親允其棄科舉學醫藥,場面真實感人。當然,「真實」二字說易做難,最需要的是自信,做不到真實,便不可能講好中國故事。

其次是手法和技巧。像《跨過鴨綠江》的抗美援朝戰爭,非常逼真,坐在鐳射光學播映及全景聲音效果的戲院看這部電影,大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上文提及的《典籍里的中國》採用三維空間、打破第四面牆的手法,把話劇、電影、評論等多種元素融為一體,讓枯燥的典籍變得生動有趣,讓幾千年、幾百年前的先賢復活、穿越時空與主持人對話,這些都需要創作班子運用創意進行構思和製作。有人說官媒有錢,想怎麼做都可以,其實,沒有創意,沒有與時俱進的表達技巧,錢再多也不一定能講好故事,電影電視電台如此,報紙雜誌、自媒體APP、YouTube亦如此。

中國故事漸入佳境,香港的故事該怎麼講?七八十年代港產片對講好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故事,發揮重要作用,回歸前後香港電台製作《傑出華人系列》,還有亞視的《尋找他鄉的故事》,都是講好香港故事的優秀作品,已成為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最近兩年香港電台拍攝的《文化長河》系列片,以及備受本港和內地觀眾追捧的TVB《無窮之路》,都以內地為題材。今時今日,香港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講好香港的故事,講給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聽,講給全世界聽:香港正在重新出發,明天會更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大公報》

 

 

延伸閱讀
  • 宣傳香港本地特色旅遊景點,開發香港離島景區,設置更多放鬆路線,希望港人都積極對外宣傳,介紹香港的文化、美景和美食,邀請世界各地旅人到香港旅遊,親身感受這座城市的活力朝氣和機遇處處。

    邱帆  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