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烏克蘭軍工產業牛逼到什麼程度?

2022-04-17
 
AAA

 5.jpg

作者:安邦智庫創始人陳功

隨着烏克蘭戰爭的進行,很多人將目光集中到世界先進國家的非先進武器,如星光導彈打爆了俄羅斯的卡52直升機,毒刺防空導彈三天兩頭擊落俄羅斯戰機,還有什麼土耳其的TB2 無人機,不斷有視頻顯示,讓俄羅斯坦克變成了燃燒的大火球,等等。注意這些事情的人,往往忽略了一個最關鍵的角色,烏克蘭的Stugna反坦克導彈,這才是烏克蘭軍隊最常用的反坦克武器,可能也是擊毀俄軍裝甲車輛最多的導彈。而海王星反艦導彈,剛剛研製成功,烏軍直接就拿出來上戰場了,而且一上去就是20枚。

烏克蘭的軍工產業實際是被低估了。

大戰開打之前,烏克蘭整體國防軍工生產體系,實際已經鴨子划水進行了分散轉移,他們按照供應鏈體系進行了完整的保存。面對俄羅斯這樣的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烏克蘭能以懸殊比例打持久戰,除了人民堅決抵抗的意志、武器與情報上的後援、善用環境地形,架構戰略縱深等三個必要條件之外,第四個關鍵條件迄今很少有人提及,但那卻是烏軍能打持久戰的充分必要條件:烏克蘭國內自己的國防產業軍工體系,能在戰時被有效動員!

實際上,早在蘇聯尚未解體之前,烏克蘭的國防工業就已經是蘇聯軍工產業的主要支柱,主要的核心。當年的蘇聯帝國30%以上的軍火生產就來自烏克蘭,蘇聯在長期全球冷戰的軍備競賽之下,40%的軍事科技發展是來自烏克蘭的科研機構。大部分蘇聯的遠程戰略洲際導彈,都是烏克蘭的第四大城市第聶伯羅市的尤茲馬什工廠生產的。其實,不僅僅中國藉由烏克蘭取得了航空母艦的技術,俄羅斯的航母和許多戰艦也都是烏克蘭生產的。

1991年,烏克蘭獨立建國後,據統計當時烏克蘭擁有1840個軍工企業和軍備科研機構,軍工產業的總就業人口高達270萬人之多。在這次烏克蘭戰爭中,常常可在視頻資料看到,白髮蒼蒼的農民、工人,用拖拉機拖着俄軍遺留的裝甲車輛滿街跑,甚至還懂得修復和改造,這那裡是什麼一般修車廠的工人和耕地的農民,那都是傳說,那都是烏克蘭社會裡面,長年積累下來的軍工技術有生力量,只是退休之後藉著戰爭的機會偶爾露一手而已。

根據不完全統計,烏克蘭從1992到1996建國的前五年期間,烏克蘭有113家軍民兩用的軍事裝備公司,即便是在那時,這些公司也是全球衝突的地下軍火庫,世界各地到處可見烏克蘭製造的軍事裝備。為了改變這種亂象,烏克蘭政府還在1996年通過法律,將武器出口收歸國有,成立了一家大型國營企業,作為武器裝備出口的單一窗口,規範化了軍工產業的出口管制體系。

實際直到2014年之前,烏克蘭的國防軍工體系仍然是出口導向型的,它在2012年甚至成為全球排名第四的武器出口大國。實際全球使用蘇式武器的國家,無一不依賴烏克蘭的各項關鍵零件來確保裝備系統的完善。烏克蘭僅僅是軍品保養、維護與翻新(MRO)的業務,就讓軍工產業持續保持每年近60%的增長率。此外,包括俄羅斯在內,各國實際都是高度依賴烏克蘭的軍工產業鏈。烏克蘭在2012年的最高峰時期,曾創下1170億格里夫納的巨大規模,其中有90%是出口給俄羅斯,作為裝備的儲備。

2014年爆發克里米亞戰爭,烏克蘭終於看清楚了國家生存的最大威脅竟然是一帶相連的俄羅斯,過去生產輸送的各式軍備零件,竟然成了幫助俄國入侵攻打自己的幫凶。由此開始,烏克蘭把整個國防產業的重心開始調整為內需化導向。

這次的烏克蘭戰爭,烏軍竟然頂住了俄軍的突然進攻,甚至還能反攻,讓世界吃驚不小。其實這是由於軍工企業包括軍民融合企業的技術人才儲備雄厚,能夠快速修復大量繳獲的俄軍裝備,轉給烏軍使用,這才是烏軍能夠打上持久戰的關鍵原因之一。


事實上,烏克蘭軍隊一點都不弱。根據GFP的2022全球軍事戰鬥力排名(2022Military Strength Ranking),烏克蘭軍隊名列全球第22名,戰鬥力的排名比越南、朝鮮高得多,能取得今天的戰績,並非偶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碩鳴灼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