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逢:給李家超先生的六點建議

2022-04-27
黃炳逢
香港選舉委員會委員、香港内地經貿協會會長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4-27 at 11.25.56.jpeg

身為第一時間提名李家超先生競選特首的選委之一,筆者自覺有責任為李先生提供意見作為參考,響應他廣泛收集意見的號召,集思廣益!建議中包含了部份筆者曾公開發表過的意見,希望對其將來的施政帶來新思維,有所幫助。筆者的相關建議已經透過競選團隊轉交給李先生,同時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可以一起推動:

一、為內地港人提供投票便利措施的定立帶來實質成果:

筆者創辦的香港內地經貿協會在2004年是第一個向政府提出為內地港人提供投票便利的組織,希望這個接近20年的訴求,影響超過50萬甚至更多港人的事情,新一屆政府能取得實質成果,完成大部分內地港人的長期心願。在我們給過政府的建議中,特別強調內地港人包括:長期在內地工作、居住、學習及頻密往返香港與內地的永久居民,人數估計超過百萬人。這一群內地港人在基本法下擁有投票權,不應該因為各種不合理原因或行政管理問題而被剝奪,內地港人手中一票對香港至關重要,必須得到重視。這些建議在相關政府文件及媒體內容中可以找到,在此不再複述;

二、全面檢討、加強香港的整體動員及跨部門協調能力,建立各種危機應變機制:

為了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各種複雜地緣政治及國際關係變局,加上先前社會動亂及重大疫情的慘痛經驗,香港必須及時檢討及改善其全面、全民的動員能力,並加強跨部門指揮協調力度,建立突發危機的快速應變機制,以求達到「穩如泰山、處變不驚、動若脫兔」的施政效果。這個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至為重要,對「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十分關鍵,絕對不能拖延。

shutterstock_1476991580.jpg

三、促進香港與內地的「雙向融合」,提供更多便利條件給內地同胞到香港發展:

1香港本身就是大灣區城市,香港要融入內地,內地也需要在香港找到融合點,發揮「一國兩制」中「兩制」的優勢。香港一方面應該繼續大力推動港人港企到内地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對等地為内地個人和企業提供在香港發展的更大便利,爲香港吸引内地人才及優勢企業提供更好條件,特別是改變對内地同胞來港發展的某些歧視性安排。香港與內地的深度融合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一環,與內地融合必須是雙向的,現時不斷強調港人走進內地,但政府也應更積極地開放內地人才到香港,填補人才不足。

內地一直加大開放大學本科生名額給港生,香港也應該開放更多大學本科生名額給內地生,最少應給與香港各大學更大自主性和彈性去收取內地生。現時私立大學包括內地本科生在內的非本地學生,佔總體本科生比例只容許在10%以內,遠比政府資助大學的20%為低,必須作出改變。私立大學不需要政府財政資助,定必更加需要有足夠的生源來支撐,希望新一屆政府及時行動,起碼公平地容許私立大學和政府資助大學接收內地生的比例相同,甚至一同提高。

2筆者在政府向市民發放消費券一事上,也向現任財政司司長反映過,認為如果消費券的發放不排除已經移民離港的永久居民,那麼也應該同時發放給在香港這幾年艱難歲月中仍然留下的港漂。這些港漂不只是包括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內地居民,也應該包括留在香港擁有工作的外籍居民。他們對香港不離不棄的那份堅持值得重視,對比花於移民離港永久居民的公帑,用於鼓勵港漂繼續留港服務的財政鼓勵意義更大。最近常有人提到不少本地人才選擇離開香港,包括長期在港工作的外地專才,擔心有人才外流問題,影響經濟發展。如果挽留人才如此重要,更應該考慮提供像消費券這樣的本地待遇給港漂,增加其歸屬感,堅定其留港決心,認同其所作貢獻。中央和內地各省市為北上發展港人提供許多優惠政策及便利條件,香港也應該給內地在港工作同胞多點具體支持。他們在港工作大部分都交本地稅,但港府發送消費券等安排時卻沒有考慮他們。人才外流問題,與其埋怨或擔心,不如想更多辦法擴大吸引人才,除了面對內地眾多可以吸收的人才,包括科研及專業人士,也應該發揮創意,吸引一帶一路國家人才,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專業人士,連非洲的運動員也應該包括在內。人才是流動的,能走也能來,如果只是失焦於一時的人才外流現象,而不聚焦於長遠吸引人才,那將是一大失誤!

3香港政府應該統籌和組織香港人和本地機構,在各個層面爲國家服務,作出應有貢獻,特別是年輕人及專業人士。這個包括:

研究那些領域、那些具備優勢互補的地方、那些人才類別可以對接國家的戰略需要;

研究香港、内地在推動、鼓勵港人爲國家服務方面,有那些障礙、問題和限制,尋
求突破,與内地各部門對接,讓香港人才也可以在「一國」 之下作出更大貢獻;

把港人參與國家重要戰略規劃的各項資源進行整合,予以系統化,形成整體策略和
實施方案,便於動員香港的獨有力量,在「兩制」之下為「一國」作出貢獻,甚至
資助港人到內地為國家服務;

shutterstock_1939053187.jpg

四、建立全新的中醫藥管理體制及法定機構:

作為香港中醫藥生物科技聯會的副會長,作為使用公共醫療服務的普通市民,筆者希望李先生能特別關注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徹底改革香港的中醫藥管理體制,對中醫藥和與西醫藥平等看待,不要繼續讓西醫管理中醫。應該馬上建立最高層次的獨立中醫藥管理架構,讓中醫藥相關的中醫師、學者、專業團體、中西醫結合專家、產業人士及其他持份者主導,真正讓中醫藥在香港發展起來,否則將重覆從前的拖拉情況,很難達到效果。國家在發展規劃中涵蓋了中醫藥的重大發展方向,香港要配合國家發展大局,也必須抓住機遇,同步加大、加快發展中醫藥,並引領中醫藥走向世界。

建議成立最高級別的中醫藥管理局,並成立類似醫管局的法定機構,專門負責管理中醫藥,將其正式納入公營醫療體系,與西醫看齊,由中醫業界及相關持份者組成管理團隊,其中包括政府官員,也可以適當包括對中醫有認識的西醫,特別是同時拿到中西醫執業資格的西醫,加強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該機構必須能讓中醫藥人士真正參與管理,而並非單純以官員主導,以保障機構的運作合乎相關中醫藥的專業需要。


五、推動香港作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新思維:

檢討吸引國際學術和研究人才的整體政策,看看有那些樽頸未能突破,在政策制定過程更加充分讓香港學術界及教育界參與,甚至適當主導,輔以官員的行政配合,現在許多科創項目或機制都有政府責任外判之嫌,事實上行政決策及統籌權還在政府官員手中,可以考慮乾脆不把責任外判,一併回歸政府官員手裏,或是把決策及統籌權一拼交到法定公營機構,由相關專業人員或政府委任的獨立人士承擔起責任及行使權力,權責一致,否則權責不明,產生不了應有的效果;

由於現在以官僚判斷科技項目有太多行政考慮及態度過於保守,許多基層學者教授獲得分配的研發資源不足,大部份分配到已經有一定學術地位的學者教授,從權威性考慮無可厚非,但也抹殺不少新晉學者教授的顛覆性思維和創新突破嘗試,建議提供額外資源,專門讓還沒有到達權威水平的基層學者、教授使用,採取高風險但伴隨高回報或有突破機會的原則,尋求科技突破,利用好香港的學術優勢,避免造成創科界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

shutterstock_1818514628 (1).jpg

六、不讓中產住房變成另一隻怪獸:

現在的居屋問題是整個土地房屋問題的縮影,根源是有效土地開發和供應長時間不足。對大部分沉默的香港中產而言,現有的居屋政策遠遠沒有照顧好他們的住屋需要。不像低收入的階層,中產連輪候的資格都沒有,遑論像公屋一樣有等候時間,只能像買六合彩一樣等運到,也不像富裕的階層,可以追得上高得離譜的房價,少得可憐的夾心階層資助房屋也是杯水車薪,根本應付不了中產需求。當社會極度關注低收入階層住房、劏房、公屋輪候時間等等問題,絕對不能忽視中產的房屋需求,政府必須大力革新居屋及中產相關的房屋政策,起碼能達到像新加坡的組屋政策,以本地實際情況調整而加以實施,中產怨氣的累積,將會嚴重影響香港的繁榮穩定,是香港深層次問題的一部分,不要讓中產住屋問題變成另一隻怪獸。

房屋政策的重中之重是把房屋市場嚴格有效地分級、分類、分隔處理,建立綜合的住房階梯,針對不同階層市民的房屋需求。公屋、居屋、私人房屋三者應按其自住或投資性質,以及買家性質來精準分類,以不同的供應方式配套,把總體供應立體化分割,不要採取單一的政策處理,兼顧公營及私營房屋市場。完全依賴將來增加供應而不理順分配方式及市場分隔,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雙管齊下。政府集中處理公屋短缺的問題理所當然,因為低下階層的住屋選擇不多,必須更加照顧,但這與興建居屋解決中產的住房問題,兩者根本不存在矛盾。而應該是相輔相成,只要嚴格分隔不同住房的需求,精準按照其需要配套,

甚至可以組合起來。以前也不乏公屋、居屋組合的例子,只是過往二十年停滯不前的房屋政策及土地開發,讓問題累積很長時間,越見嚴重。「不是不可為而是沒有好好作為,是意志問題多於手段問題」。

香港中產是沉默的大多數,不善於爭取社會資源,只是自己疲於奔命地追趕房價,對特區政府沒有太大期望是一大問題。如果問許多中產對政府解決問題的期望有多大,有不少中產還會說只寄望中央的介入更可靠。由於低下階層的房屋問題已經引至更廣泛的社會問題,政府在壓力下不得不加把勁,所以大家看到政府熱衷於建公屋,一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直接,歸咎於土地供應及建屋數量就可以,二來是中產房屋問題需要更大的綜合治理能力及複雜的政策組合,所以從前政府取易不取難,只要從居住階梯的角度出發,以住房需求精準分隔為原則,興建公屋在土地供應充足有序的情況下,多建居屋對其一點影響也沒有,只會相輔相成,產生協同解決交通運輸配套的作用,適度地對居住需要、投資需求和買家背景作出劃分,調整好規劃就不會有影響。對於公屋和居屋的比例應該分別是多少比較合適,這個問題需要根據政府房屋需求研究的精準數據來回答,居屋和公屋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政府資助房屋、公營房屋,與單純的私人市場有分別,不能混為一談,必須劃分開來,在置業階梯上精準定位。公屋和居住比例確實明顯失衡,公屋與居屋的比例不應該是一個單純的數字,必須認真處理公屋、居屋的流轉、公屋富戶佔用、居屋不合理炒賣、公私型界限不清晰等等問題。

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必須繼續,根本解決長遠土地供應問題,長期的土地有了供 應,可以考慮用來置換現有可以馬上開發的土地,配合政府必要時採取的的徵地、收地政 策,雙管齊下地盤活現有閒置或被佔用的土地,對沖遠期及短期的房屋用地。

希望上述建議李先生團隊能認真研究,真正「同為香港開新篇」,為香港帶來新局面!最後還是那句送給李先生的話:唯穩唯變、必行必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連兩日的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9月13日早上在香港會展開幕,中央對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發表重要講話,對香港參與「一帶一路」提出「四點希望」,包括希望香港深化區域合作,進一步拓展經貿網絡;希望香港完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資金融通;希望香港聚焦專業服務,進一步發揮人才優勢;希望香港深化人文交流,進一步促進民心相通。丁薛祥接管港澳事務後,首度對香港公開講話。這是香港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中央對於香港保持並發揮獨特地位和優勢的又一個新期待、新要求。

    楊莉珊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