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暫停容易重啟難 恢復經濟要做足準備

2022-06-06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6-06 at 4.48.32 PM.jpeg

過去2個多月,上海靜止了。這種極端狀態發生在這座2600萬人的國際級城市,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經濟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所以總理李克強前無古人的舉行了「十萬人大會」,向全國幹部喊話要求務必穩住經濟大盤,可見形勢之危急。從體制內流出的講話稿可見,李說了很多「電視台不讓播的」內容,包括要求保第二季度經濟「正增長」及推動失業率盡快下降,否則「經濟有滑出合理區間的危險」。

於是,全國各地陸續推出了經濟刺激政策。上海也拋棄了以往社會面清零維持14天再開放社會的規則,直接解封,宣布復商復市,重啟經濟。一些媒體甚至開足宣傳火力,強行展現「煙火氣」,營造社會信心。另有專家預測,隨着一系列刺激政策推出,6月全國經濟將有強勁反彈,形勢樂觀。

但真的這麼樂觀嗎?

有些人比喻經濟就像開車,一次急剎車停下之後可以立刻再啟動,百公里加速5秒,立刻恢復。但這是一種極度簡單化的思維。如今中國的市場經濟如此複雜,這麼大的盤子,更像一架飛機。飛機失速了可不是再加速那麼簡單,機長必須全力拉升,過程中還需要給乘客戴好氧氣面罩,如果失敗還要還要迫降,再通過一條長長的跑道重飛,可謂難上加難。

所以各國遇到經濟停滯都不惜冒着製造通脹和資產泡沫的風險,開閘放水度過危險期,充分說明通脹事小失速事大。本次疫情期間,多數國家向受影響行業的從業者或失業人士直接發錢,看似簡單粗暴,實際就是給他們「氧氣面罩」,讓他們可以維持生活到飛機重新拉升到平穩飛行那一刻。這不僅令他們能繼續償還各類貸款,保持社會金融穩定,同時維持其消費能力,這是幫助經濟復甦的最重要元素。

如今中國經濟已在失速邊緣,4月官方統計失業率上升至6.1%,創2020年疫情後的新高。而中國又不像其他國家直接補貼受困人群,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氧氣」熬過拉升的過程令人擔憂。

另外,即使經濟活動恢復,社會信心也不會立刻恢復。想像一下,一位消費者想到餐廳全家聚餐,就要跨過無數心理障礙:是否能保證每位家庭成員都及時做核酸?是否能保證餐廳不會有病例?是否能保證交通工具中沒有病例?如果成為密切接觸者,甚至被感染,是否意味着小區封控?或者轉運隔離?想到這些,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打消念頭,乖乖在家做飯。一筆原本很容易發生的上千元甚至幾千元的消費,就這樣消失了。

再者,經濟情況不好,大眾對於自身工作的穩定性、收入的預期,以及社會福利的可延續性都會打出問號,自然會積穀防飢,減少消費。至少也要收縮生活開支觀望一兩年,看市況真的好起來,政府財政數據回升後再重新調整心態。這是人之常情。

對於經營者,信心的恢復也需要頗長的時間。例如做餐飲生意的在防控放開初期很難將業務恢復到原始規模,很容易理解,復工員工愈多,接待食客愈多,感染風險愈高。與其100%運行,不如開60%-70%,這樣如果被迫停工損失還小一點。

再例如工廠,復工初期相信大多經營者也很難全速投產,思維模式相同。如果員工太多,風險必然上升,如果現在接100個訂單,做完50個突然封控,那就有50個訂單要違約。還不如先只接50個訂單,雖然賺的不多但畢竟損失少。

如果各個經營者都是這種思路,那麼經濟重啟的速度就會大大放慢。

投資者同理。如果沒有穩定預期,不知道擬投資公司下周或者下個月會是甚麼狀態,那只有按兵不動。而沒有投資,企業就無法擴大生產,也就更談不上經濟復甦。

實際上,這種「生死未卜」的感覺已經在成為現實。6月1日上海已經全面復工復市,但6月2日就傳來有社區發現感染病例需重新大規模封控的窘境。筆者一位媒體圈朋友就發來聊天記錄,前一天他剛剛聯繫好上海站同事籌備第二天的節目試播,6月2日就傳來該同事小區被封控的消息,所有工作都要重新安排。這樣的復工真的能達到復工的目的嗎?

4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跌11.1%,這數字有多嚴重可能還沒有人給出具體概念。翻查資料,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同樣數字同比下跌了10%左右。直到2012年,經濟才算大體恢復。中國要做足困難的準備。

經濟暫停容易重啟難,尤其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各種跡象表明這已經不是常規經濟下跌,國家真的要拿出「震撼彈」級別的救市措施。媒體、專家也應該擺明問題、提出方案供社會討論,向決策層建議,而不是粉飾太平,強行向社會派定心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