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中國在穩經濟中懲治統計造假

2022-06-06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shutterstock_1716781834 (2).jpg

進入2022年中,中國「打虎」節奏加快,中共中央紀委本星期三一口氣打下兩「虎」。在此前一天(5月31日),中紀委剛通報江蘇省委原副書記張敬華「雙開」(開除黨籍、公職)。

張敬華是中共十九大以來江蘇省落馬的第三「虎」、也是首名落馬的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今年被黨紀政務處分的第11名中國高官。

他在全國的知名度不高,被指犯下的罪狀不少、卻也不罕見,比如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在企業經營、工程承攬等謀利,非法收受巨額財物等,都已經是落馬高幹罪狀單子上的「列牌菜」。但引人注意的是,張敬華的問題包括了這一條:政績觀偏差,為謀求個人進步搞經濟數據造假。

據中國媒體歸納,張敬華是近年來首個被明確指出「搞經濟數據造假」的省部級「老虎」。

就在張敬華被通報「雙開」的前一天,中國國家統計局於5月30日召開專項糾治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糾治目標就劍指「統計造假不收手不收斂問題」,強調要「真刀真槍與統計造假作假行為作鬥爭」。

除了強調對權力干預、數據尋租、執法不嚴、入退庫,這四個問題「必查」,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康義還提出「三個一批」:強力推進從嚴從快查處一批重大統計違法案件、嚴肅追責問責一批統計違紀違法領導幹部、通報曝光一批統計造假典型案件。

國家統計局也幾乎同步發佈對河北省、河南省、貴州省一些市縣進行統計執法檢查的結果,懲處了126名「統計造假」的廳局及以下級別的負責人。犯上一系列經濟問題的副部級高幹張敬華在此時被指數據造假,可列為「一批」統計違紀違法領導幹部」中的一名。

話說統計造假這個中國官場頑疾,可謂年代久遠、歷久不治。一個民間流傳甚廣的順口溜「政績不夠,數字來湊,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正概括出了問題的根源。

官場中人為了政績亮眼、相互比拼以獲得晉陞,人為修改經濟數據,俗稱「摻水」。近年最突出的事例,是2017年1月時任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在該省兩會上承認,遼寧省所轄市、縣普遍存在數據造假行為,而且持續時間長、涉及面廣、手段多樣,虛增金額和比例從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

陳求發自揭家醜,是不點名指責前任王珉留下了沉重的爛攤子,給後任挖了巨坑。但數據造假絕非遼寧一省的獨有現象,2019年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也在全國兩會上坦言,中國地方政府的GDP總量大於全國核算,出現了「數據打架」,而對統計違法行為的處罰卻偏輕。

在2017年前後,「數據造假」頻頻進入官方話語,顯示高層懲治這個頑疾的意圖。中共紀檢部門還指出,經濟數據造假本質上是政治問題,嚴重破壞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有人說那是當年的「唯GDP主義」惹的禍,但到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如國家統計局前局長寧吉喆2018年所稱已成過去式,它依然是進行式。

去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研判,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會議落幕後,中國前財長樓繼偉就公開質問,這三重壓力在經濟統計數據中根本看不到,反之中國統計數字「都很好」,可見數字並未反映負面變化。

當國家經濟整體向上時,數據失真的後果只是一時掩蓋住了問題;然而當經濟面臨複雜艱巨的挑戰時,統計造假則可能拖累國家決策麻痹大意、盲目樂觀、定出過高目標、做出脫離實際的評估與錯誤決策。若社會、媒體層面的信息來源狹窄,經濟統計數據失真,對領導層造成的誤導性也會更大。時隔數年後,中國官方在這個時間點再次重視「數據造假」,與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恐怕不無關係。

中國今年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是5.5%左右,隨着上海疫情的暴發,這個目標眼看愈來愈難以實現。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主持10萬人參加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就是依據4月份以來的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分項指標,來說明經濟形勢的嚴峻。

李克強也在會上提到,對各地二季度經濟主要指標,將由國家統計部門依法依規實事求是分省公布,國務院對相關工作情況予以通報。在要求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搶抓時間窗口,努力推動經濟重回正常軌道」的同時,中國總理估計也須嚴防一些地方政府在經濟任務不達標時,弄虛作假,走回「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老路。在挑戰重重的2022年,問題是蓋不住的,甚至可能從經濟擴展到社會等廣層面。

至於當局懲治「統計造假」是否能持續下去,一改頑疾?還是只是有一陣風吹過去?許多人恐怕不敢樂觀,就看看往後高幹落馬時的罪狀單子里,會不會還能看到這一條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