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中國網民激辯安倍遇刺

2022-07-11
 
AAA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遭槍擊遇害震驚世界,中國網絡輿論也對事件展開激烈爭論。連日來,一些立場不同的網民相互攻訐,讓爭論變成一場「愛國主義」與「普世價值」之間的對罵。
安倍晉三遇刺被視為二戰後日本最大的政治事件。作為日本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安倍曾與中國打交道多年,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日本政治人物。他突遭暗殺離世,自然也震動了中國輿論場。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第一時間在網絡發文說:「我對安倍遇刺並已失去生命體征表達同情,我覺得此時需要把與他之間的政治糾葛放到一邊。有人可能說我這是『假慈悲』,但作為一名中國老新聞工作者,這就是我在輿論場上堅定的公開態度。而且,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理解並加入我的這個態度。」


FWfi4FRaIAARZ_2.jpg
胡錫進對安倍遇刺表達同情,實屬正常,畢竟暴力暗殺違反法律道義,應該受到世人譴責。一些網民也認為胡錫進的觀點有格局,值得肯定。

但更多網民留言中指責胡錫進濫施同情。有人稱安倍歪曲美化侵華歷史、淡化戰爭責任,參拜靖國神社,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情感,他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情感在先,不配得到中國人民的尊重和同情;還有人說,他並非沒有人道主義精神,但首先對方得是人。

與胡錫進齊名的網絡大V司馬南顯然不同意前者的觀點,他發文稱:「不分是非曲直,一味地表達對安倍的同情,可能是受日本部分國民煽情影響,或為一種心理學共情現象耳,我以為不足取,沒有必要在中國國民中瀰漫開來。」

不難看出,對於安倍晉三遇刺,中國網民出現兩種不同看法:一是應該尊重生命,反對暴力;二是安倍生前做了許多不利於中國的事情,不值得同情。

這兩種觀點原本並不必然對立,甚至可以融合。但長期以來,中國網絡輿論場戾氣甚重,不同觀點的背後往往代表不同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雙方很難好好說話。於是,兩種觀點迅速演變成對抗和對罵。

其中,唐山師範學院退休女教師石文瑛有關安倍遇刺的言論成為眾矢之的。石文瑛7月8日在她「@瀟元_勵志與愛情」的微博賬號上發文稱:「很慶幸,在我的微信朋友圈沒有看到歡呼雀躍的支那劣根奴……今之土地,人性扭曲,靈魂骯髒醜陋,愧不如先祖古人。」

石文瑛的言論被指侮辱國民,微博將其封號。唐山師範學院也宣布成立專項調查組,稱將依紀依規嚴肅處理。

長期生活在日本的中國公民曾穎在一家媒體直播安倍遇刺事件時數次哽咽落淚,也遭大批網民聲討。有網民質問:2022年7月7日,「七七事變」85周年紀念日,你不為中國的先烈哭泣,你反而在2022年7月8日,為一個日本右翼分子哭泣,這合適嗎?

就在網民為安倍遇刺事件吵得不可開交之際,7月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發去唁電,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並以個人名義,對安倍晉三前首相突遭不幸辭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安倍晉三親屬表示慰問。

習近平說,安倍晉三前首相在任期間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進行了努力,作出了有益貢獻,「我對他突然去世深感惋惜」。

中國總理李克強也在唁電中說,安倍晉三前首相曾經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我同他多次會晤,就促進兩國關係進行有益交流。」

不過,中國領導人對安倍遇刺表達的明確態度,並未平息網絡爭議。

尊重生命、反對暴力者從普世價值角度出發,譴責對安倍遇刺表示「開心」的人缺乏文明素養,損害中國國際形象;反駁者則強調,安倍在首相任上多次參拜靖國神社,積極投靠美國打壓中國,卸任後公開支持「台獨」,還說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狂言」,完全不值得中國人民同情。

雙方還互相揭露對方「老底」。一方稱,那些高喊愛國主義口號、對安倍遇刺表示「開心」的人,就是平時抵制普世價值和現代文明的「民粹分子」;另一方稱,那些打着「人道主義」旗號同情安倍的人,大多是某些一貫攻擊中國體制,崇洋媚外的「帶路黨」。

實際上,中國網民對安倍遇刺的爭吵既是不同價值觀和政治立場的碰撞,也是中國輿論走向多元化、多視角、多尺度的反映。近兩年來,「鐵鏈女」「唐山打人」「毒教材」等諸多社會熱點都呈現出這種碰撞和走向的特徵。儘管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官方對輿論擁有強大的主導權,但在自媒體時代,官方的管控不可能面面俱到。

官方要重點管控的是政治性和違法言論,以及避免主流官媒直接參与類似爭議。至於網絡輿論場上有不同聲音碰撞,讓各方都有表達意見的渠道,反倒有利於社會穩定。網民在安倍遇刺問題上的爭論與中國政治的關聯度不高,這是為什麼中國高層已對安倍遇害表示哀悼和惋惜,網絡上卻仍然爭論不休的主要原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