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發展海陸空間資源

2022-07-13
鄧淑明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7-13 at 3.59.58 PM.jpeg


香港土地資源不足,市民難以置業安居,為社會造成深層次矛盾,要解決這長久以來的難題,我們必須先了解自身的海陸空間資源。

有研究發現,海床吸納二氧化碳的容量是陸地的兩倍,所以保育海洋可緩減氣候變化。為使保育和發展海洋生態取得平衡,4月中公布的南大嶼海岸公園可謂別具意義。該海岸公園覆蓋約2067公頃水域,可整體保育海洋環境,包括香港水域內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等海洋生物,維持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可持續性,同時有利保護整體漁業資源。

香港三面環海,海面總面積比陸地面積大19%,如能善用海洋資源,不但有助保護漁業和豐富的海洋生物,還能在保育與維持航運樞紐地位之間取得平衡;對於海岸用地和填海規劃、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以至開發旅遊資源和市民的水上康樂活動等,也大有裨益。

除海洋資源,地下空間也是機會無限。拓展地下空間正好配合政府近年推廣的「易行城市」,可鼓勵市民安步當車。本港過去數十年曾進行多項地下空間發展研究,如尖沙咀西地下空間發展計劃便擬於九龍公園地底建造5層空間,可用作多元化社區用途,惟7年以來只聞樓梯響。

據知,一直妨礙本港地下空間發展的其中因素,就是香港尚未廣泛製作及應用三維(3D)地底環境地圖和模型,令政府在缺乏宏觀角度和多層次的整體規劃策略下,尚未全面考慮地下空間的構建及其與周圍環境發展的連接性。

其實,類似資訊早已在海外流行和應用,如果我們能盡快為地下空間(包括地質、地下公用設施管道和隧道等)建立一個全面的數據庫,或稱空間數據基礎設施(SDI),以作多角度和多層次的空間數據分析,便可支援政府作出智慧規劃,有助大幅提升可使用的空間資源,並加強眾多政府部門的協作效益,最終有望解決居住問題,惠及廣大市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岩洞可提供額外的土地供應,是人口稠密城市應對土地短缺的方案之一。
    要減低發展岩洞的風險,當局可廣泛製作及應用三維(3D)地底環境地圖及模型,並採用地理資訊系統(GIS)配合地理人工智能(GeoAI),便有助發掘更深層次的資訊,以建立更精準的預測模型,方便規劃及發展岩洞的工作。

    鄧淑明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