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高:公私合作 共同做好新發展區基建

2022-07-27
沈子高
時事評論員、資深投資者,對香港政經、房地產議題有深入的了解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7-27 at 12.45.20 PM (1).jpeg

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在他的競選政綱提出「基建先行,創發展容量」的想法,其中有兩個主要內容。第一,加快研究、審視和推進重要鐵路項目,例如北環線,提升發展容量,利民便民;第二,繼續探討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布局,研究加強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與深圳更多的互聯互通,促進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兩者都是集中在交通運輸基建上,仔細端詳。筆者贊同交通、運輸基建十分重要,然而這並不代表其他基建項目並不重要,像排污、供水等項目,關乎居民生活以至商業運作,可說是日常最基本需要。

日前,謝偉銓議員在立法會會議上,向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提出疑問,希望了解幾個「新發展區項目」在交通以外的基建工程進度。局長指「東涌新市鎮擴展區」、「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元朗南發展」、「古洞北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五個新區,合共有11個排污和供水基建發展項目,當中6個項目仍在「設計階段」。

這說明了甚麼?就是很多項目也未能做到超前部署。可以想像到的是,如再遇到疫情反彈,這些基建工程將會進一步延期,入伙之日或會更遲,這絕對是大部分市民不願意看到的情況。說得現實一點,以現時規劃的進度,要大幅增加房屋供應怕只是紙上談兵。

可能大家會說,政府資源有限,別說人手,就算是資金也未必可以做到同時啟動交通與非交通的基建工程。的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限度,不可能無止境的擴容。但是,只要我們判斷這件事是重要的,是否應該想盡辦法去做到呢?

筆者認同政府有他的困難,但是這困難並不是不可以解決。如果真是人手不足、資金未能同時到位,是否可以借助私人市場力量,讓發展商先自行做一些必要先行的基礎工程呢?政府可以在事後就補地價或其他方面向發展商補償。如此一來,政府就可以借用了私人發展商的人手和資源,同時做好交通與非交通的前期工序,公私合作、雙軌並行,大大加速新發展區落成時間。

事實上,公私營合作發展一個地區並非今日才有的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政府也曾經邀請私人發展商合作發展沙田新市鎮,而其中一幅五十六公頃用地的填海、地盤平整及建造工程,更是由四家發展商組成的聯營公司負責進行。工程完成後,當時有高達七成土地轉交政府作公共房屋及基建發展之用。至於餘下的三成用地,則由私人發展商留作發展一個大型私人屋苑,即今天的沙田第一城,合共提供約一萬個單位。

「基建先行,創造容量」的想法上屆政府已有,說明政府早已明白基建對於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性。既然如此,筆者覺得今屆特區政府必須將此方針發揚光大,繼續迎難而上,更重要是敢於打破以往窒礙發展的「戒條」,善用私人發展商的高效及靈活性,以加快進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向更安居樂業的願景邁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