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期待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

2022-08-01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7-11 at 4.47.19 PM (1).jpeg

香港特區新一屆政府上任快一個月,直到上星期才公布近20名即第二批問責高官名單,逐漸建立基本的管治班底。依此來看,港府未來幾年的治港思路和具體措施,很可能要到10月19日特首李家超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時才會揭曉。

港府昨天宣布,即日起開始就《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港人可在公眾諮詢社交網站專頁留言,也可以透過電郵、電話或傳真提交意見。李家超和管治團隊也會到社區探訪,吸納市民意見和建議。

對這座國際大都市來說,近年當地政經發展可謂諸多不順,尤其經歷了2019年修例風波與2020年疫情的雙重打擊後,經濟民生遭受的損失十分慘重。不少人都期盼李家超政府上任後,可以在《施政報告》推出有效措施,遏止已持續兩年的疫情,重振香港昔日的經濟活力。

對更多基層老百姓而言,近年樓價持續上升,房屋問題已成為日常生活的最大難題。他們更希望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能夠提出針對性的良方,讓市民安居。

香港統計處的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20年樓價指數足足上升了2.3倍,但港人每月收入中位數只增加了153%,顯示樓價大幅跑贏一般打工仔的收入。越來越多基層家庭負擔不起房屋,只能蝸居在既狹小又簡陋的住宅單位。

住在劏房的港人,對此體會最深刻。香港連日氣溫炎熱,天文台多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天台屋及頂樓劏房更出現極熱效應。關注基層的「社區組織協會」為港九新界的一些天台屋、籠屋及板間房單位測量氣溫,發現大部分單位的室溫竟然都高於天文台當日最高氣溫。

由於戶內比街上還炎熱,許多基層市民被迫天天開空調並支付昂貴電費。也有劏房住戶選擇到商場、圖書館,甚至露宿街頭,有家歸不得,苦不堪言。

不可否認,上一任政府很重視日益嚴峻的房屋問題,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18年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建造1700公頃人工島;又在2021年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倡議開發600公頃新土地。

但當局增闢土地、加建房屋的策略成效卻差強人意。一方面,港府前所未有的重視房屋問題,另一方面基層市民輪候公屋的時間表越來越長,平均要等候六年,不少貧窮港人只能望「樓」興嘆。

這個奇怪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港府的「覓地建屋」政策,往往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有效果。可房屋問題已迫在眉睫,大部分基層市民都渴望能夠早點置業,不少人越等越失望,社會深層次矛盾自然難以紓緩。

李家超也知道香港社會對土地問題怨氣日深,今年初競選時多次強調解決房屋問題是新一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任大半個月,也分別針對土地房屋供應和公營房屋建設,雷厲風行成立了兩個工作小組,承諾100日內提交具體建議報告。

但或許是前幾屆特區政府的表現太過不濟,不少團體都擔心本屆港府會重蹈復轍。建制派政治組織「幫港出聲」上周更按耐不住,宣布會在未來一個多月進行公開座談會及民意調查,儘快尋求民意共識讓當局參考,儘快制訂具體計劃並予以實施。

「幫港出聲」展開的民調將就多個問題收集市民意見,包括:一、香港應否在北部多覓土地,不需局限上屆政府規劃的600公頃土地?二、應否跟從上屆政府「先1000公頃明日大嶼,後600公頃北部土地」?三、香港應否同步或先全力在北部尋找更多土地,作長遠土地房屋發展?

「幫港出聲」只是民間團體,推動「全民討論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影響力恐怕有限,但起碼可讓公眾再關注這個問題,並推動港府切實執行工作,也是件好事。不過,眼下香港房屋問題最重要是要有時限的觀念,不能再為討論而討論。

尤記得十多年前,無綫電視台一部電視劇的主角說過一句名句「人生有幾多個十年」,風靡一時。現在回頭一想,原來今年已是香港回歸25周年,但土地依然不足,樓價居高不下,成為最大的民生問題。

許多政治民生問題已經積重難返,指望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立刻能有成效的治港良方並不實際。無論如何,新政府充分聆聽民意後,確實應該在《施政報告》中對房屋問題定下解決問題的路線圖,並從速執行,給港人一絲信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