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客家博覽會

2022-08-08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8-08 at 10.30.54 AM.jpeg

台灣桃園明年八月舉辦「世界客家博覽會」,這是繼香港在1971年發起,至今愈加興旺的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又一大全球客家盛會。桃園市作為主辦城市,邀請了雙北、新竹縣市、苗栗、台中、雲林等12個客家人最集中的縣市共同參與。

客家是台灣四大族群之一。認同客家人身份的人口超過五百萬,接近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僅次於「福佬系」。

WhatsApp Image 2022-08-05 at 7.43.10 PM.jpeg

主辦機構參與規劃的曾教授聯繫筆者,希望介紹香港客家的歷史,借鑒香港客家村活化及民俗文化復興的一些特點。

WhatsApp Image 2022-08-05 at 7.42.55 PM.jpeg

客家在香港開荒拓植、落地生根的歷史很長。拿得出大約五百年族譜作為佐證的本港客家村,比比皆是,所以筆者一直抱持「先有客家植民,後有英國殖民」的觀點。以筆者最近陪同古物古蹟辦事處職員走訪的新界大埔蓮澳村為例。這條已有430年歷史雙姓村,先祖來自廣東興寧。

有「香港後花園」之稱的西貢半島,大部分地方尚未開發,傳統的客家村落星羅棋布。究其原因,清初遷海復界與太平天國運動,改變了這裡的人口結構。清廷為封殺「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堅壁清野,強行遷海。至康熙八年(1669)復界,由於人口凋敝,朝廷採取鼓勵措施,推動客籍人口(客家)遷入新安沿海。由於西貢半島不似上水、元朗已有強姓大族進駐,吸引不少客籍移民至此安營扎寨。

WhatsApp Image 2022-08-05 at 7.45.45 PM.jpeg

新界五大族(鄧、文、廖、侯、彭),大多數是於宋朝(距今八百年前),已定居於新界,歷史悠久,自然也是大部份土地的擁有者。如果說宋末進入香港的客家人是第一波移居潮,真正使新界成為客家人佔主導的地方,是清初復界之後。當時客家人大批遷入新界(包括西貢),處處可見客家足跡。這也解釋了為甚麼大英帝國割據香港前,新界到處都是客家村,客家人佔本港人口高達三分之一的原因。

根據出版於1819年的《新安縣志》記載,當時的西貢地區已有村落30多條,當中《官富司管屬客籍村莊》部分載有不少本區的客籍村落,如孟公屋、井欄樹、上洋、芋合灣、馬油塘等。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席捲華南,迫使更多客家人躲避戰亂,輾轉來到西貢,致使客庄林立。但由於山多田少,且受高聳的飛鵝山、大老山阻隔,交通不便,也因此較好地保存了客家的原始風貌。

香港客家的歷史悠久,傳承及保育就成了必須面對的問題。香港愈來愈多行山遠足的人士,都會在不經意中留意到,有許多客家廢村正在悄無聲息地湮沒在叢林灌木中,大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之嘆。

WhatsApp Image 2022-08-05 at 7.46.30 PM.jpeg

令人欣慰的是,筆者帶專家學者及客家文化愛好者行走最頻密之一的沙頭角荔枝窩,卻有客家傳統的田園牧歌生活方式「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

另一個值得借鑒的例子,是「孤懸海外」的客家小島鹽田梓。島上有這被遺忘的村落,還有香港歷史最悠久之一的天主教堂,以及荒蕪了70多年的鹽田。

今时今日的香港,已沒有人懂得曬鹽。大約十年前,在專業人士的協助和NGO組織的推動下,遠赴台灣和汕頭考察傳統的產鹽方式。2013年,鹽田修復開始動工。經過多次嘗試,終於成功生產了第一批鹽。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傑出獎」,這是香港迄今所得同類獎項中最高的榮譽。在頒獎禮上,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表示:「一個這麼小的島,能夠先後兩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物保育獎,可能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台北的地鐵、高鐵都有客家語的廣播。客家聚居地如桃園、新竹、苗栗都設有客家話的電視台、電台。台灣的大學至少有三所客家學院。相比之下,香港政府對「復興客家文化」,幾乎看不到有甚麼政策傾斜,亦無客家話的公營媒體,主要靠客家族群去推動。前不久,香港兩岸客家聯會就向新一届特區政府發出建議書,懇請設立「香港客家博物館」,收集、展示客家先民的物品、族譜。

又以正在熱鑼緊鼓籌辦中的客家博覽會為例,策展色彩繽紛有新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如「客庄橘」代表浪漫台三線上盛產的橘子意象;「海客青」意喻客家海洋藍及客家藍衫等特色。其中的「台灣館」就地取材,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展現台灣客家獨特的生命韌性及多元特色。以「天光日」(客家話的意思:明天)、「扎根與共榮」為策展主題,呈現臺灣客家特有的人文面貌,以及沿著着三線、六堆、臺九線的發展軌跡。

通過這些大型活動,客家人珍之重之的家國情懷、硬頸精神、孝敬祖德、敬天惜物、刻苦勤儉、自強不息、重教崇文等傳統價值,能夠薪火傳承。

從全球視野觀之,「有太陽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是漢族唯一不以地域劃分的民系,亦都是全球分佈最廣的漢族民系,而香港是客家文化傳承的福地和沃土。

WhatsApp Image 2022-08-05 at 7.44.56 PM.jpeg

客家學研究的兩大奠基者賴際𤋮、羅香林皆為香港大學的學者。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全球客屬懇親大會,也是由香港崇正總會率先發起,如今影響無遠弗屆,遍及全球。每兩年由全球各大都埠輪流舉辦。來自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家鄉親參加,但我們同出一宗,說同一種語言。

香港開埠以降,作為東西方文化交融匯聚之地,一直是客家人播衍全球的起點。「日久它鄉是故鄉」,香港又成為客家人返鄉探親祭祖的最重要驛站,也因此,傳承和弘揚客家文化,香港客家責無旁貸,亦有其獨特的優勢。

(圖片由作者提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