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施政報告創科政策 倡8方向着手

2022-09-19
黃錦輝教授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AAA

 shutterstock_511292941.jpg

特首李家超將於10月19日發表他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每屆特首首份施政報告的意義都特別重大,因為它間接地刻劃新一屆政府未來5年的工作藍圖。一如既往,特首早已開鑼,積極地進行公開諮詢,廣泛地收集市民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意見和建議,為此立法會科技創新功能組別議員邱達根亦不遺餘力,不久前安排了業界代表與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會面交流,直接向局長表達他們對施政報告的專業建議,筆者也是席上客,本文概括筆者在會議中提出的部分建議。

上任特首林鄭月娥在其2017年施政報告中,制定了上屆政府的創新及科技發展規劃,可是過去幾年香港遭受多重打擊,包括黑暴的野蠻破壞行為、立法會議員不停拉布、新冠疫情持續等,令政府舉步維艱,創科政策未能如期推行。

自《港區國安法》落實,社會「由亂轉治,由治及興」,因此筆者建議政府在編寫新施政報告時,可以考慮重新審視上屆政府所提出基於「8大方向」的創科政策,並因應香港現況進行優化。

以結果為目標 涵蓋官產學研用

概括而言,「8大方向」創科發展覆蓋官、產、學、研、用不同範疇。在官方面,政府帶頭採購本地創科技術,支持本地科研產業化;在產方面,提供創投資金、滙聚科技人才、推動「再工業化」,鼓勵本地創科創業;在學方面,推行科普教育,加深中小學生對STEM的興趣;在研方面,增加研發資源,例如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加倍,目標是由當年0.73%增加至1.5%,並吸引海外頂級科研機構來港落戶,進一步提升本地創科產業;在用方面,開放政府數據、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鼓勵民間開發更多創新應用軟件,促進香港數碼經濟發展。

以上這些建議都非常實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必須「以結果為目標」,制定具體落實政策。針對這「8大方向」,以下是筆者的相關建議,供政府在編寫施政報告時作參考:

政府帶頭採購 聚焦資訊保安

在政府帶頭採購本地創科技術方面,建議政府要盡快制定採購政策,監督各部門的科技採購,特別是要關注資訊保安設備和服務。在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下,此舉非常重要,除了要保障政府內部運作安全外,更要防止香港成為國際黑客衝擊國家安全的後門。

在提供創投資金方面,建議政府擴大「創科創投基金」的「共同投資夥伴」範圍。現時的夥伴主要是科技金融投資機構(例如風險投資公司),政府可以考慮鼓勵大型國際科技公司(例如微軟、華為等)參加。從創科創業投資角度而言,這類公司不止能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和經驗,更重要的是能為初創公司帶來國際市場及商業網絡。

加碼優惠吸人才 避免落後星

近年香港人才流失問題愈來愈嚴重,筆者建議政府在滙聚科技人才方面再加碼,推出更多對外的優惠計劃,打造香港成為一個國際化「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吸引更多科技人才來港工作及定居,加強香港的創科實力;而且政府行動宜早不宜遲,避免落後於亞洲其他經濟體(如新加坡),甚至可以考慮從小做起,向合資格的境內、國外家庭招手,資助他們的子女來本港中小學寄宿上學。

然而「遠水不能救近火」,另外亦建議香港與深圳市政府開展「創科綠色通道」,讓持有特許「兩地人牌」的內地創科人員,可以「早出睌歸」,每日穿梭兩地,這安排對於新田科技城、河套等兩地創科合作重鎮的發展非常關鍵。

在推動再工業化方面,建議創科發展更多元化,除了上屆政府所支持的4大領域(AI、FinTech、生物科技、智慧城市)以外,加設「微電子」(microelectronics),並加快興建元朗創新園及相關設備,助力業界盡快啟動投入工作。

創科發展多元化 加設「微電子」

在增加研發資源方面,建議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GDP的比率持續加碼,達至倍增目標,即由2020年的0.99%增加至2%;但由於這只是一項輸入指標,另建議政府同時也要制定輸出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在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方面,建議與內地配合,盡快制定及落實數據及生物樣本過河法例,幫助香港與內地創科產業融合;另建議依照《港區國安法》的要求,盡快確保信息安全立法,特別是在管制虛假新聞方面。

在科普教育方面,建議科普加入國教元素,讓香港學生多了解國家科技的發展、國家科技安全的重要性、創科在內地社會的日常應用等。

最後,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除了要考慮本文所提出的建議,繼續落實上屆政府的創科政策之外,筆者亦建議政府積極思考如何布局,發揮香港所長,打造香港成為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為國家所需作貢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經濟日報》

 

延伸閱讀
  • 不少人曾憧憬無人駕駛汽車會完全顛覆私家車市場,但近年其發展卻不似預期。投資銀行瑞銀(UBS)曾估計,到2040年,全自動的無人駕駛的士(robotaxi)每年收入可達2.1萬億美元,不過這只佔所有行駛公里數的6%而已。

    鄧淑明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