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論壇:中日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

2022-09-30
 
AAA

 shutterstock_1075372364.jpg

106477729.jpg

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紀念日,這半世紀亦是中日關係發展最迅速、帶給兩國人民福祉最多、對地區和世界影響最大的50年。中日關係總體不斷發展,各領域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日益深化,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利於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但是在當前大變局下,兩國之間的政治互信不足,多種摩擦加劇,經濟安保問題凸顯,兩國國民相互印象趨冷,加之新冠疫情的延宕等因素,中日關係面臨著巨大挑戰,當下台灣問題更成為中日之間的焦點問題。兩國應該如何吸收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紀的經驗,以史為鑒、不忘初心地推動中日關係正向發展?日前,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在線上舉辦了思想者論壇,邀請到來自中國內地、日本、台灣的多位日本問題研究學者,以“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紀的回顧與展望”為主題進行了研討。

參與研討的嘉賓有:中國前駐日本大使館參贊呂小慶、日本法政大學教授趙宏偉、台灣輔仁大學教授何思慎、日本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台灣東海大學教授沈有忠、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論壇主持人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評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鍵。

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前中國駐日大使館參贊呂小慶表示,回顧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的歷程,面對中日關係復雜嚴峻、脆弱多變的現實局面,我們不得不遺憾而嚴肅地指出,在政治外交關係這個雙邊關係主航道上,干擾阻撓中日關係前進的暗流、逆流如影相隨,破壞顛覆中日關係的明山暗礁不時顯現。在中美關係惡化、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和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日本對華外交呈現幾乎對美西一邊倒的政策,在美西圍堵和遏制中國的全球棋局中,充當了很不光彩的角色,發揮了極為負面的作用,對中日關係造成極大衝擊和傷害。在世界面臨百年不遇大變局的關鍵時刻,日本對華外交取向再次面臨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中日關係面臨嚴峻考驗。

呂小慶表示,在紀念中日邦交正常五十周年之際,我們在中日關係上最緊要、最緊迫的工作,是遏止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踩線越線行為,對日外交在台灣問題上果斷“止損”,防止中日關係發生顛覆性變化,也才能保證中日關係大局的基本穩定。

日本法政大學教授趙宏偉表示,中日關係從整體來看存在六大基本結構關係:第一,資本主義體制和社會主義體制兩種不同政治體制;第二,日美同盟和巨大中國相互視為威脅;第三,二戰戰勝國與戰敗國;第四,經濟相互依存;第五,兩千年歷史文化一衣帶水、同文同種;第六,近現代民族國家毗鄰地緣關係。中日關係的特殊性源於第五、六項;但是前四項亦由此而染上特殊性。中日關係是基於同一文明圈這一地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係的特殊關係。

趙宏偉也說,日本政界主流存在一種台灣執迷,其邏輯是:第一,日本有史以來終於走向千年振興,其路徑是1872年至1895年完成“琉球處分”,1895年奪取台灣。二是,1945年日本戰敗,失去台灣,失去琉球。三是,日本復興的標誌性事件是1972年收復琉球;但因得寸進尺執迷台灣所屬釣魚島而被反噬,美國只承認交予琉球施政權,沒承認交予日本琉球主權,及釣魚島主權。四是,中國統一台灣就是日本失去台灣,就有琉球離心,日本危矣,只好對中國俯首稱臣。因此,日本政界主流認為,維繫日本復興必須依附日美同盟,聯手保衛台灣。

台灣輔仁大學教授何思慎在發言中分析了岸田文雄上台後的外交政策及其對中日關係帶來的影響。何思慎指出,中日建交50年,邁入“知天命”之年,不是參透誰、主誰從,誰壓倒誰的外交對決。兩國雖存在分歧,但和平與合作仍是中日關係的主流,而中日關係的改善除可減少中美之間的誤解,此為日本安全之所繫。當下中日關係雖仍不睦,但雙方領導人不欲關係繼續滑坡的意圖明顯,彼此仍對未來關係發展抱期待感,“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的、穩定的中日關係”是岸田文雄對中外交努力的方向。當前,中日所處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雙方的交流與溝通更顯重要,以避免矛盾激化,對立螺旋向上,最終走向衝突。中日需要有智慧地去處理雙方的歷史問題,雙方各讓一步,互給“下台階”的空間。中、日外交主事者須具宏觀戰略思維與歷史縱深,回歸邦交正常化初心,繼承前人的外交智慧。

台灣東海大學教授沈有忠指出,今年適逢中日建交50周年,日本在去年進行政權交替,岸田文雄的上台一度讓中日關係出現升溫的契機。然而,受到安倍晉三遇刺,以及俄烏戰爭的影響,短期內岸田文雄領導的對外政策以及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不至於有大幅改弦易轍的轉變。然而,中長期來看,日本的派閥政治很可能會因為安倍的驟逝而再次洗牌,而岸田領導的宏池會向來主張務實外交,在印太地區除了力求穩定之外,更積極地尋求對話、擴大經濟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也是岸田對日本外交的願景。在這樣的格局下,展望中日關係以及日本在印太地區的角色,是否會出現微妙的變化,值得觀察。

沈有忠強調,要盡量降低兩岸關係和台日關係對於中日關係所產生的干擾,這樣才能使中日關係正常化發展。沈有忠呼籲,要持續中日兩國民間的交流,因為由下而上建立的關係才能夠走得長長久久。“民間的交流是最務實的,也是能夠讓政治能夠朝向正常化發展的最基本的核心。”

日本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在主旨演講中分析了新保守思潮的歷史變遷、現實實踐、具體內涵及其對日本的影響。日本自由黨宏池會中大批中間派或自由派已經發生思想轉變,將會影響中日之間的對話、意識形態的轉變和戰略調整。岸田提出的“新資本主義” ,強調製造業回歸日本,推出“經濟安保法”,正是新保守主義的體現。一方面需要警惕美國以台灣取代沖繩基地,另一方面要深入瞭解新保守主義的理論研究、具體政策以及最新動向,瞭解新保守主義者的訴求,期待與之對話。

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從當前扭曲的中日關係、中日老一輩領導人的智慧和探尋新型的中日關係這三個方面作出分析。周永生指出,當前的中日關係是扭曲的,兩國矛盾廣泛而深刻。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政治關係、國際關係、軍事關係、歷史問題、經濟關係、海洋領土問題、日本干涉中國內政這七個方面。周永生認為,我們應該向中日兩國老一輩領導人學習。在六七十年代,中日同樣有非常深刻的矛盾和對立,但是兩國老一輩領導人運用智慧迴避和淡化矛盾,從政治大局著眼,從務實的經濟合作、文化合作等細微層面入手,加強了中日兩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他強調,改善兩國關係,要以迴避矛盾為方法,以擴大合作、共識和交流為渠道。具體有以下三點:第一,迴避矛盾,不要過分強調;第二,從沒有矛盾、能夠合作的領域入手,進行信任、情感和政治方面的投資與積累;第三,大力發展經濟、環保和文化領域的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王鍵以“中日邦交正常化與台灣問題”為主題進行了發言,他表示,一個完全統一的中國將促使中日關係更加和諧穩定發展,希望日本政治家與有識之士讀懂並理解中國實現統一大業的戰略意志與民族夙願。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自古以來交往頻繁,“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當前中日關係行至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與重大節點,雖然中日間存在包括涉台問題等一系列矛盾與糾葛,但兩國尚未形成全面、長期的戰略競爭,未來亦很難發展至中美關係那般的全面戰略競爭。由此,對於當前中日關係的基本定位應是在戰略互惠基礎上構建契合新時代的中日關係,中日應相向而行,共同推動這一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為兩國與東亞和平穩定做貢獻。

論壇更多內容將陸續在中評網、中評月刊刊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今年以來,日本配合美國限制對華23類半導體設備出口,美日韓在戴維營峰會中搭建三邊軍事同盟框架,中國海空軍也不斷在日本周邊活動,引發中日軍事關係緊張。中國也一直在高度警惕日本在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扮演何等角色。
    如今,日本核廢水排海又給中日政治和經貿關係帶來新的衝擊,中日合作的基礎不斷受到侵蝕和削弱,對抗或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中日關係的主旋律。

    于澤遠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