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霖語中評:台北故宮損壞文物絕對震撼

2022-11-02
 
AAA

106510464.jpg

106510471.jpg

台北故宮博物院遭「立委」踢爆:損壞三件典藏瓷器文物,引發嘩然。長期奔走兩岸推動文化交流,有豐富辦展經驗的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春霖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故宮自中國大陸南遷的過程中,文物未有閃失,如今卻在台北有典藏文物損壞,祗有「震撼、遺憾」可以形容,台北故宮對於文物典藏的環節需要謹慎糾錯,以免再折損珍貴的中華文物。

陳春霖,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曾任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長期從事兩岸文化交流事業,退休後創辦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並擔任理事長。

由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等兩岸文化工作團體合辦的「盛世壁蔵唐代壁畫文化特展二部曲」,11月1日巡迴到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人文藝術中心開展,並舉辦展覽開幕式,包括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春霖、中國醫藥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周淑媚、南投縣文化局長林榮森等人與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代表則透過預錄影像方式跨越海峽祝福展覽順利。

開幕式後,陳春霖針對台北故宮近來發生三件典藏文物損壞事件受訪發表看法。他表示,對長期從事文化工作的人來說,聽聞在博物館內典藏保存的文物居然會破裂損壞,第一反應絕對是震撼!因為難以想像,第二反應就是遺憾,因為折損的文物價值難以衡量,相信所有文史工作者都是相同的想法。

陳春霖指出,故宮文物從1930年之後歷經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東北,文物便一路南遷到了峨眉,後又因為兩岸的關係到了台北,這幾十年顛沛流離的過程當中,文物仍然能夠妥善保存迄今。去閱讀當年經歷過南遷的故宮文物專家那志良老師所撰寫《典守故宮國寶70年》著作中,最終會得到一個結論,文物之所以在南遷的過程沒有閃失,除了有賴工作人員的努力外,還有4個字「古物有靈」。

他引述,那志良在書中回憶,故宮文物一路南遷,即使路途顛簸險峻,但文物沒有閃失,「這才開始相信古物有靈,否則大家為什麼總能在敵機轟炸,千鈞一髮時安然離去,翻車、翻船也都平安無事?」所以當他聽到,在台北故宮典藏的文物居然受到損害的時候,震撼及遺憾的心情,是其來有自的。

陳春霖認為,文物損壞已成既定事實,希望台北故宮能夠「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找出問題的癥結點,設法亡羊補牢,就像老故宮院長所談到的,故宮文物的保存、典藏、修復都有一定的程序。既然博物館有訂定程序,台北故宮這次出了差錯就應該檢視當中環節,嚴謹糾錯,避免再產生類似憾事,中華文物經不起一再折損。

針對這批損壞的三件瓷器價值,外界產生爭論。陳春霖強調,所有故宮文物在文史工作者的心目中,無論其地位在名目上是否被定位為國寶,仍具備文化價值,這些都難以量化衡量,故宮的點點滴滴,哪怕是南遷時裝卸文物的一口箱子,都值得紀錄典藏,更何況是質地脆弱的瓷器呢?

談到外界討論兩岸故宮是否出現典藏文物專業性的落差?陳春霖說,就他長期與兩岸故宮的接觸與互動,他不認為專業性有差別。兩岸故宮對於文物典藏傳承都相當重視,雖然在文物的提取及保護典藏的程序有所差別,但即使是在兩岸早些年分隔的過程當中,對文物典藏仍有很多地方是若合符節。

他認為,兩岸故宮對於文物的傳承工作上,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思維,同樣是基於故宮愛護文物的傳統,兩岸後面所發展出來的保存典藏程序,其實很接近,在個別的某些方面也各有所長。他不認為兩岸故宮在文化專業上會有所落差。

對於這次損壞的瓷器文物沒有投保。陳春霖表示,這個他不予評論,因為每個博物館對於文物保存有個別的考量及做法,這個只能尊重博物館的作業,文物畢竟處在館內典藏狀態,保險與否,台北故宮或許有自己的一套標準。

陳春霖期望,台北故宮在經過這次事件後,至少要讓文物損壞得「有意義」,必須要找出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所有文史工作者共同的期待,千萬不要讓文物壞得不明不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