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挑戰及對策

2022-11-08
 
AAA

 shutterstock_196675586.jpg

 

寧波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鄧小冬博士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發表專文《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挑戰及對策研究》,作者認為:青年是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的引領者。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關乎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使得台灣青年具有一些不同於大陸青年的群體特徵。部分台灣青年認為台灣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在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面臨着民進黨當局全面推行「反中」「台獨」路線、島內「反中」民粹主義泛濫、美國不斷提升美台實質關係等挑戰。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要結合台灣青年群體特徵與面臨的挑戰,從加強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的政策扶持、落實同等待遇政策、改進兩岸青年交流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文章內容如下:

近年來,台灣接連爆發的「反服貿」、「反課綱」運動,凸顯了台灣青年存在的國家認同不足問題,蔡英文甚至提出了所謂「天然獨」的概念,引起了大陸的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廣大台灣同胞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1〕青年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也是兩岸關係的未來與希望。在兩岸關係趨於複雜嚴峻的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分析台灣青年群體特徵、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面臨的挑戰,並提出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對策。

一、台灣青年群體特徵

兩岸青年雖都是中國人,但由於不同的社會制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台灣青年具有一些不同於大陸青年的群體特徵。
(一)認為台灣(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認同自己是「台灣人」

受李登輝、陳水扁時期所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台灣青年的對於國家基本知識的認知以及國家認同都發生了錯亂。在對國家基本知識的認知上,台灣青年一般認為台灣(或「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應當是「平等」的關係,即「你是國家,我也是國家」。〔2〕有些台灣青年雖然認同「九二共識」,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潛意識中仍認為兩岸「不屬於同一個國家」。比如,在言談中會不自覺地將離開台灣說成「出國」。台灣指標民調在2013年所做的民調顯示,76.2%的青年人認為「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在國家認同上,認同台灣成為主流,認同中國成為可以選擇乃至否定的選項。《聯合報》2016年所做的調查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為73%,而各世代中以20—29歲年輕族群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最高(85%)。〔3〕《天下雜誌》2020年所做的民調也顯示,20到29歲的年輕人逾八成自認是「台灣人」(82.4%),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4.6%,認為「兩者都是」的比率為12.4%,為自認是「台灣人」比率最高的群體。〔4〕台灣青少年的國家認同狀況也不容樂觀。公視「青春發言人」節目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做的首次針對青少年的「國家認同」調查發現,有78.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遠高於自認是「中國人」(0.8%)與「兩者皆是」(20.1%)的選項。〔5〕此外,在統「獨」立場上,台灣青年也是傾向「台灣獨立」比率最高的群體。有58.1%的台灣民眾主張「維持現狀」,但主張「維持現狀」的20-29歲的年輕人僅有29.2%,傾向「台灣獨立」的比率卻接近六成(包括主張「『台灣獨立』,但與大陸維持和平關係」的49.4%與主張「無論大陸如何,『台灣儘快獨立』」的9.1%)。〔6〕

(二)失業率高,薪資停滯甚至出現倒退,具有很強的「相對剝奪感」

近年來,由於台灣經濟低迷、產業外移、傳統產業衰退,台灣青年陷入高失業率、低薪資、學歷貶值、學非所用的就業困境。在失業率方面,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青年失業率在2001年突破8%,之後一路攀升。全球金融海嘯時衝至高峰的14%,2013年也達到12%以上,是台灣全體民眾失業率的3.2倍。「行政院勞動部」公布的2018年青年(15-29歲)就業狀況顯示,2018年全體民眾失業率約為3.71%,較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4.14%降低,不過青年失業率高達8.47%,超過10年前的8.34%,也遠高於全體民眾失業率的3.71%。「行政院主計總處」2021年最新統計也顯示,15歲到29歲青年的失業率達8.3%,是台灣全體民眾失業率的兩倍多。雖然不同部門所統計的失業率在具體數值上有所差異,但都可以看出台灣青年失業率遠高於台灣全體民眾失業率,是台灣社會失業率最高的群體。在薪資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致使島內經濟形勢惡化,受此影響,2013年時島內實質平均月薪倒退到1997年水平。有數據顯示,2016年台灣的人均月薪為48790新台幣,在扣除物價指數後的實質平均月薪僅為46422新台幣,甚至低於2000年的同期工資水平。工作經驗不足的青年群體更是職場中的弱勢群體,有調查發現21-30歲台灣青年的平均月薪僅為26614新台幣,有95%的台灣青年不滿意目前職場生態,其中最不滿意之處便是「薪資太低」。〔7〕總體而言,台灣青年可以說是島內社會受經濟衰退影響最大的群體,成為擔憂未來「職涯茫茫」的「悶世代」。這也使得台灣青年具有很強的「相對剝奪感」,這也是他們頻頻參與社會運動發洩不滿的重要動力。〔8〕

(三)新媒體是台灣青年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並激發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

新媒體是相對於報紙、廣播、電視、雜誌等傳統媒體而言的。隨着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也成為台灣青年獲取信息的首選渠道。有調查就顯示,85.4%的台灣年輕人傾向以網絡來獲取最新消息,其次為電視(13.4%),傾向以廣播、報紙、雜誌來獲取最新消息的比率都不足1%。同時,網絡也是台灣年輕人最信任的信息來源。〔9〕台灣青年獲取資訊最主要的新媒體平台是Facebook與PTT。〔10〕這些新媒體平台通過網絡來傳播信息,具有傳播速度快、即時性強、傳播範圍廣等特點,為台灣青年獲取相關政治信息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不僅降低了台灣青年政治參與的成本,而且還具有交互式互動的參與特徵,極大地激發了台灣青年的政治參與熱情。比如,反服貿人士就利用Facebook、PTT等來構建龐大的動員網絡,直接引發了「太陽花學運」。2014年3月17日,國民黨「立法委員」張慶忠於「立法院」聯席會議上宣布《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通過審查交由「立法院」院會存查。當天,「太陽花學運」主要組織者「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就在Facebook上號召民眾於3月18日包圍「立法院」,這一號召一時間獲得了許多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的響應,「太陽花學運」由此爆發。在佔領「立法院」後,反服貿人士又利用Facebook、PTT等號召民眾聲援「立法院」內學生。在3月21日時,參與人數就將近3萬人。換句話說,大量學運參與者都是通過Facebook、PTT等新媒體平台來接受學運信息進而被動員起來參與到學運當中的。有調查就顯示,「太陽花學運」現場參與者將Facebook視為信息來源的比例佔到調查樣本的87.3%,網絡新聞為71.5%,PTT為53.7%,其中有58.6%的參與者把Facebook當做是「最重要的信息來源」。〔11〕

(四)對大陸持矛盾糾結的複雜心態

兩岸交流近35年,雙方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兩岸在政治上仍處於敵對狀態,這也使得台灣民眾尤其是台灣青年對大陸持有矛盾糾結的複雜心態,主要表現為「政經分離」、「大陸政府與民眾分離」兩個方面。首先,在「政經分離」方面,指的是對兩岸經貿交流與發展兩岸政治關係持兩種不同的態度。台灣青年人願意到大陸求學就業,樂見兩岸經貿交流,但也擔心台灣過度依賴大陸影響台灣的政治安全。早在2008年,台灣《遠見》雜誌的一項調查就顯示,有超過五成的台灣年輕人有來大陸工作的念頭。2015年,台灣TVBS民調顯示有34%的20至29歲的台灣青年有到大陸工作的意願。在2018年時,這一比例高達55%。〔12〕同時,多數的(55.31%)台灣青年世代偏向支持加強兩岸經貿交流,但又擔心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將不利於台灣的「政治安全」。比如台灣年輕人普遍擔心兩岸服貿協議會產生「由經入政、兩岸走向統一」的政治風險,超過六成的台灣青年反對簽署兩岸服貿協議。〔13〕其次,在「大陸政府與民眾分離」方面,指的是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與大陸民眾具有不同的觀感。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的認知仍較為負面,缺乏好感,但對於大陸民眾則有着較高的好感度。《聯合報》的2020年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就發現,六成六的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印象不佳,但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的觀感好評上升至六成。〔14〕當前台灣青年一代雖不像老一輩成長於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曾受到國民黨當局的「反共」教育與「白色恐怖」統治,普遍具有「恐共」、「反共」心理,但他們長期受到李登輝、陳水扁等「台獨」分子所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以及鼓吹的「台灣主體意識」的影響,對大陸充滿了新的偏見和敵視,比如認為大陸政府「專制獨裁」、「強勢霸道」,將大陸視為台灣的威脅。
二、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面臨的挑戰

自2016年5月蔡英文上台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制度化溝通和協商談判機制中斷,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的交流合作無法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遭到嚴重破壞。在2020年成功連任後,民進黨當局更是變本加厲地推行其「反中」、「台獨」路線,兩岸關係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新形勢,這給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帶來了諸多挑戰。

(一)民進黨當局全面推行「反中」「台獨」路線

作為一個理念型的「台獨主義者」,蔡英文上台以來,以「維持現狀」為幌子,不斷利用行政力量、法律手段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推行其「反中」、「台獨」路線,給增強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帶來了嚴重阻礙。

一是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去中國化」。2016年,蔡英文甫一上台,就任命潘文忠為「教育部長」,而潘文忠在就任第二天就以行政命令廢止了2014年通過的課綱微調。2017年6月,台灣「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推出了「12年國教社會科學領域課綱草案」,這一草案將高中歷史課綱中的「中國史」放到「東亞史」的脈絡,課程將不再分「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中國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將不復存在。2018年8月,台灣教育部門審議通過了這一課綱草案,即「108課綱」,並在2019年9月正式實施。在「108課綱」中,「中國史」在高中歷史課程中不僅無法獨立成冊,而且在內容比例上也遭到大幅刪減。比如,「中國史」在高中歷史課程中「國編本」8本時期佔5冊,「88課綱」6本時有3冊,「95暫綱」6本時仍有2冊多,「101課綱」6本時約占兩冊,而到了「108課綱」,「中國史」僅剩1冊的課量。〔15〕同時,「108課綱」的歷史教科書在具體內容上也「去中國化」。比如,直接否定1943年的《開羅宣言》以及《波茨坦公告》。除了在教育領域推行「去中國化」外,民進黨當局還推動「去孫化」、「去蔣化」等行徑,將「去中國化」推向更廣泛、更深入的層次。

二是通過法律手段阻撓、限制兩岸正常交流。2019年7月3日,民進黨當局利用在「立法院」的多數優勢,三讀通過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正式完成「國安五法」的修訂。「國安五法」的修訂不僅直接封殺了兩岸政治協商談判的空間,而且給兩岸人員交流製造了諸多限制,特別是模糊不清的界定方式給從事或者參與兩岸交流的人員帶來很大壓力,影響了他們參與兩岸交流的意願。之後,民進黨當局變本加厲,在其主導下,「立法院」通過了「反滲透法」,使得從事兩岸交流活動的人員隨時有「觸法」與「違法」的風險,嚴重損害了兩岸民間交流意願。「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本次修訂,更將進一步擴大阻止島內民眾參加兩岸交流的範圍,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惡法,等於再一次在兩岸交流上實行新戒嚴。」〔16〕民進黨當局動輒以「反滲透法」對從事兩岸交流的民眾進行恐嚇、審查,嚴重破壞了兩岸人員的正常交流交往。比如台「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盤查各大專院校在兩岸學術交流中是否涉及「一中」。
(二)島內「反中」民粹主義泛濫

近年來,台灣社會出現了一股「反中」民粹主義思潮。在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蔡英文大打「兩岸對立牌」,挑動民眾的「反中」民粹情緒,為其勝選積攢了不少選票。有數據顯示,蔡英文通過刺激台灣民眾的「恐中」「反中」情緒,至少提升了10%的民意支持度。在勝選後,蔡英文更是繼續打「反中」牌,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在民進黨當局的惡意操弄之下,台灣島內的「反中」民粹主義愈發濃厚,呈現出「反中擴大化」的趨勢,輿論中充斥着對於大陸防疫工作的偏見與嘲諷,理性、客觀的聲音反而遭到壓制。比如,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無權參加衹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世衞組織(WHO)。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陸方面及時主動地向台灣通報疫情信息,台灣也可以及時獲取世衞組織發佈的全球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信息,以及台灣專家以個人名義參加世衞組織相關技術會議。但民進黨當局仍大力操弄加入世衞組織的議題,在島內不斷煽動「反中」民意,營造大陸阻撓台灣加入世衞組織、不顧台灣民眾健康福祉的氛圍。陸委會的民調顯示,高達9成以上(91.6%)民眾反對大陸藉疫情「打壓」台灣參與世界衞生組織(WHO),傷害台灣人民健康權益。〔17〕

 

(三)美國不斷提升美台實質關係

2001年的「911事件」標誌着美國霸權走下神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加速了美國衰落的進程。金融危機後,中國大陸經濟將超越美國逐漸成為美國精英們的共識,使得他們產生了對美國失去霸權地位的焦慮。〔18〕特別是近幾年來,隨着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與國際地位的提升,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戰略定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大陸定位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即確認中國大陸是美國霸主地位的主要威脅。為了維護在全球中的霸主地位,美國千方百計地遏制中國大陸,大打「台灣牌」向中國大陸施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2016年12月2日,特朗普作為候任總統便打破美國幾十年的外交慣例與蔡英文通電話,並稱呼其為「台灣總統」。就任後,特朗普政府更是頻打「台灣牌」,從立法、軍事、外交等方面加大對台灣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美台實質關係。在立法方面,特朗普簽署通過了一系列「友台法案」。比如,2018年1月9日、2月28日,美國眾議院、參議院先後審議通過了「與台灣交往法案」。該法案旨在解除美國政府對於美台高層官員互訪的限制,提升美台官員互訪的層級。特朗普不顧大陸方面多次強烈反對,在3月16日該法案自動生效前簽署該法案。該法案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首次以單一立法形式要求開展美台官方往來的文件,嚴重衝擊了「一個中國原則」底線。在外交方面,提升美台官員互訪層級。2020年9月17日,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訪台,創下1979年美台「斷交」以來美國訪台的現任官員最高級別。此外,美國還拉攏部分國家炒作「台灣參加世界衞生大會(WHA)」的議題,這些無疑給「台獨」勢力釋放了嚴重的錯誤信號。在軍事方面,多次批准對台軍售,協助台灣提升對抗中國大陸的能力,在台海製造緊張局勢。特朗普任期纍計對台軍售11次,總計183.3億美元,這個數字遠超此前奧巴馬8年執政的總和。拜登上台後,在台灣問題上延續「挺台」政策,繼續打「台灣牌」。比如,2021年2月以來,美國軍艦多次以「自由航行」的名義穿越台灣海峽,「武力挺台」;8月4日,拜登政府又批准了任內首次價值7.5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總的來看,拜登政府打「台灣牌」的具體手法仍以政治挺台、挺台「國際空間」、提升美台交往層級以及對台軍售等戲碼為主。〔19〕而美國大打「台灣牌」,積極主動地推進美台實質關係,一方面助長了「台獨」勢力操弄「反中」民粹的氣焰,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台灣社會「倚美抗中保台謀獨」心理的滋長。

三、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對策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兩岸關係的未來。台灣青年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爭取台灣青年的人心回歸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國家統一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要結合台灣青年群體特徵,採取針對性、創新性的措施積極應對新形勢下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挑戰。

(一)加強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的政策扶持

島內台灣青年面臨着低薪資、高失業率等問題,同時,最高時有超過五成的台灣青年有赴大陸就業創業的意願。有鑒於此,可通過加強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的政策扶持來吸引更多的台灣青年來大陸工作、發展,進而在大陸這一場域重構他們的中國認同。

一是建立健全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信息發佈機制。通過協調整合政府各部門、各類涉台組織,建立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信息發佈平台,比如可以建立專門網站、APP,為台灣青年提供大陸惠台政策、實習就業崗位、就業創業政策等信息資源。同時,涉台工作部門應加強對在大陸就業、創業情況的信息採集,及時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利益訴求以及遇到的困難,以優化針對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的政策。二是鼓勵大陸企業招收台灣青年就業。可組織有意招收台灣青年的大陸企業舉辦台灣青年專場招聘會,特別是受疫情影響兩岸線下交流受限的情況下,可舉辦線上招聘會,以方便台灣青年求職。有條件的地方可出台優惠政策,對招收台灣青年的企業給予補助或者抵扣稅優惠。三是加大對台灣青年創業的支持力度。結合大陸各地經濟與產業發展狀況,加快各地青年創業基地建設,完善其青年創業載體功能。同時,應做好各地青創基地的風險管控,以防止不具備條件的地方盲目建設青創基地以及各個青創基地之間進行失序競爭。還應建立對於青創基地的科學系統的評估機制,出台青創基地運營狀況評估指導性文件,制定具體評估管理辦法和標準操作流程,對各青創基地定期開展運營狀況評估,以推動其高質量發展。此外,可採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技術支持等方式,扶持台灣青年培育的具有競爭力和發展前景的產業項目。四是改善大陸就業創業環境。要提升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意願,改善大陸就業創業環境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就業方面,可為台灣青年提供先期的實習崗位,在住宿和生活安排上為他們提供便利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陸生活。在創業方面,開展創業技能培訓和孵化工程項目,為台灣青年在大陸創業提供智力支持。

(二)落實同等待遇政策,充實台灣青年的公民身份

台灣民眾作為中國公民,他們在大陸理應享有和大陸居民同等的待遇。但在國家尚未完全統一的情況下,由於諸多條件的限制,長期以來台灣居民在大陸並不能享有與大陸居民平等的公民權利。差別待遇使得台灣同胞產生感情上的疏離。〔20〕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為台灣居民提供與大陸居民同等的待遇逐漸成為大陸對台政策的重要內容。隨着「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政策」、「惠台31條」、「惠台26條」等措施的出台,同等待遇政策不斷完善。落實惠台政策,令台灣青年享有同大陸青年同等的待遇是增強他們中國認同的有效手段。〔21〕換句話說,在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對台灣青年作為中國公民的「政治-法律」公民身份進行有效填充,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是國家政治-法律共同體的一員,是推動台灣青年人心回歸的重要途徑。

為此,首先可按照權利增量原則,保障台灣居民在憲法層面享有同等的基本權利。比如,可以盡可能擴大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適用範圍,讓港澳台居住證享有和大陸居民身份證同等的效力與功能,促使台灣青年未來能夠更好地在大陸紮根,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當然,賦予台灣居民與大陸居民同等待遇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待遇。落實台灣居民同等待遇,應與大陸總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公共服務治理能力相適應,各地方政府也應結合自身實際來制定執行差異化的同等待遇措施。〔22〕其次,要加強政策宣傳力度,提升這些同等待遇政策的知曉度。在高校也應大力宣傳這些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讓更多的高校台灣學生畢業後選擇留在大陸就業創業。可將傳統的宣傳方式與新媒體結合起來,通過文字、圖片或者小視頻的方式來宣傳惠及台灣同胞的同等待遇政策。最後,要構建有效的政策執行部門聯合行動機制,制定在大陸台灣居民同等待遇政策落實的責任清單,理清縱向和橫向政策執行權力結構,進一步明確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的執行責任主體,形成事事有人管的責任機制。

(三)改進兩岸青年交流的方式方法

近年來,兩岸青年交流漸成規模,已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動力。對於兩岸青年的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兩岸青年多來往、多交流」。但當前兩岸青年交流仍存在影響範圍有限、交流偏重形式、缺乏持續性、交流不對稱等問題。〔23〕有鑒於此,就需要不斷改進兩岸青年交流的方式方法,以進一步提升其實效。

首先,擴大兩岸青年交流對象。2008年以來,兩岸青年交流熱絡,但交流對象較為集中,交流範圍不足,有大量台灣青年並未參與到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來。「台灣民眾未去過大陸的比例佔50%以上,包括年輕人去過大陸的比例不高,我們應該要認識到,這種情形在台灣才是正常的情況」。〔24〕有調查也顯示,41%的台灣青年表示從未參加過兩岸交流活動。〔25〕因此,應擴大交流對象,將重點放在從未來過大陸及中南部基層台灣青年上,採用多元的渠道,讓更多不同背景的台灣青年參與到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來。其次,創新交流形式。要改變當前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形式多於內容、交流有待深入的狀況,比如活動以參觀走訪為主、追求活動的人數與規模而忽視質量與效果、青年親身參與少、互動性不強等,推動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與傳統的交流方式重在通過交流增強台灣青年對於大陸的認知與瞭解不同,「體驗式交流」重在情感的體驗,通過實地探訪、互換生活體驗等形式實現兩岸青年心與心的溝通,最終達到相互理解、形成共識。比如,不僅要讓台灣青年看到北京、上海等繁華的地方,也要讓他們實地探訪一些比較落後的地方,以形成他們對大陸全面、客觀的認識。最後,建立兩岸青年交流的長效機制。當前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存在交流時間短、持續性不強的問題,這也導致活動的效果延續差,難以對兩岸青年的認知與情感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因此,需建立兩岸青年交流的長效機制,做好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統籌設計、效果反饋、總結反思以及經驗推廣,增強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可持續性。

四、結語

台灣青年的人心所向與政治心理不僅關乎台灣地區的未來發展,也關乎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受「台獨」分子所推行的「去中國化」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台灣青年在國家認同的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對祖國大陸懷有很強的疏離感,這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大陸方面應基於台灣青年的群體特徵,結合當前增強台灣青年國家認同所面臨的挑戰與自身實際,不斷充實台灣青年作為中國人的公民身份,讓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做中國人的利好。台灣青年也應抓住大陸發展機遇,積極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與大陸同胞一道,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註釋:

  〔1〕《習近平出席<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並發表重要講話》,http://www.gov.cn/xinwen/2019-01/02/content_5354209.htm,2019年1月2日。

  〔2〕鄧小冬、沈惠平:《試析台灣青年的「天然獨」心理》,《台灣研究集刊》,2017年第2期。

  〔3〕《聯合報民調/73%自認為是台灣人46%要永遠維持現狀》,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9534/1554314,2016年3月14日。

  〔4〕〔6〕《天下2020獨家「國情」調查:台灣vs.「中華民國」世代衝突,更勝南北》,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353,2019年12月30日。

  〔5〕《公視調查青少年國家認同8成學生自認台灣人》,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0090350.aspx,2019年10月9日。

  〔7〕《調查顯示:九成多台灣青年不滿目前「職場生態」》,http://www.xinhuanet.com//tw/2017-04/10/c_1120782079.htm,2017年4月10日。

  〔8〕吳宜:《近年來台灣青年參與社會運動深層原因探析》,《台灣研究》,2015年第2期。

  〔9〕《台灣民眾對五大媒體之評價》,https://www.crctaiwan.nctu.edu.tw/epaper/%E7%AC%AC148%E6%9C%9F20200629.htm。

  〔10〕尚紅娟:《當代台灣青年政治價值觀之實證研究》,《青年探索》,2018年第1期。

  〔11〕陳婉琪:《誰來「學運」?太陽花學運參與者的基本人口圖象》,http://news.msn.com.tw/news3777463.aspx,2014年7月7日。

  〔12〕《51%盼「台灣前途」維持現狀西進意願溜滑梯》,https://udn.com/news/story/8625/4893719,2020年9月28日。

  〔13〕王瓊:《淺析當前台灣青年對待兩岸關係的基本心態》,http://hk.crntt.com/doc/1039/0/5/9/103905959.html?coluid=63&kindid=0&docid=103905959&mdate=0827154019,2015年8月27日。

  〔14〕《對大陸民眾、政府印象好壞兩極》,https://udn.com/news/story/8625/4893615,2020年9月28日。

  〔15〕《108課綱高中歷史采單元編書 師批:斷爛朝報》,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728003204-260405?chdtv,2020年7月8日。

  〔16〕《看清歷史大勢,擔當民族大義》,《人民政協》,2021年7月31日。

  〔17〕《陸委會新聞稿》,https://ws.mac.gov.tw/001/Upload/295/relfile/7681/5875/59282b2b-f6b4-4eda-bd7c2e7cf968e2f8.pdf,2020年3月26日。

  〔18〕劉建江:《特朗普政府發動對華貿易戰的三維成因》,《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19〕李義虎:《拜登對華戰略中的對台政策:戰略定位與戰略競爭》,《台灣研究》,2021年第3期。

  〔20〕劉震濤、竇勇:《從「比照外資」到「同等待遇」大陸對台資新政透露的信號》,《人民論壇》,2013年第S1期。

  〔21〕翁明源、陳先才:《新時代台灣青年對兩岸交流的認知探究——基於政治世俗化的視角》,載《台灣研究》,2019年第4期。

  〔22〕劉國深、郭偉展:《試論國家治理視角下的涉台公共政策體系構建》,《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23〕〔25〕王珊珊:《兩岸青年交流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現代台灣研究》,2016年第5期。

  〔24〕張五嶽:《民眾對兩岸交流持肯定態度增加》,http://news.163.com/14/0916/08/A68J24P500014AEE.html,2014年9月16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