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高山流水會知音

2022-11-21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1-21 at 11.37.45 AM.jpeg

作者:嶺南大學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 蔡宗齊教授

成語高山流水的故事,也許大家都很熟悉,説的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琴師伯牙彈奏琴曲,得到鍾子期欣賞,引為知音。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見於戰國鄭國人列禦寇所著《列子·湯問》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山流水從而也被用來比喻知音難覓,樂聲動人。

嶺南大學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今年初成立至今,全體同仁上下一心,開展各項知識傳播推廣項目,推廣傳播中國文化。自今年2月1日以來,我們已經在海内外各大播客平台上推出《如何閲讀中國詩歌》英文播客近四十集,聽衆來自全球各地七十五個國家地區,收聽人次超過三萬五千次。研究院同仁與嶺南大學大四學生團隊協力錄製的姐妹節目《如何閲讀中國詩歌》視頻系列,更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唐詩之聲:掌握近體詩格律規則」四集節目從10月11日在YouTube與Bilibili平台推出以來,獲得了超過一萬三千人觀看的可喜成績。
 

a.png

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Videos: The Sounds of the Tang Poetry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爲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如何閲讀中國詩歌》英文書籍和以此書内容為基礎製作的同題英文播客節目,我們吸引到了三位特邀嘉賓加盟視頻節目的製作,也可謂是「高山流水會知音」的跨文化跨語言跨媒介新版傳奇。

11月中即將推出的「唐詩之聲:唐詩跨文化演奏」四集特別視頻節目,邀請到的三位嘉賓主持都是美國人。第一位嘉賓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教授來自俄克拉荷馬大學英文系,擔任美中研究主任、紐曼華語文學獎、紐曼英語絕句獎、中美詩學對話負責人。中國文學翻譯檔案館館長、《今日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和《當代中國思想》(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期刊主編。他別出心裁,將「知音」重新定義爲致力於學習音韻學的文人學者群體,還從音韻學角度對比中英兩門語言的押韻形式,向英語世界讀者介紹中文詩歌音韻之美,還創造了一種用英文吟誦中文詩歌的跨文化表演方式。
b.png

第二位嘉賓Andrew Merritt博士曾經在伊利諾伊州立大學法律系擔任法學教授,目前在美國民謠之都納什維爾全職創作民謠音樂。他熱愛中國文化,尤其是唐詩,還曾以唐朝爲主題創作了一部民謠專輯。在聽到英文播客節目之後,他特意發來電郵表示欣賞,還為我們的播客節目錄製英文譯詩朗誦。在視頻節目中,Andrew將表演幾首以李白詩歌為靈感創作的民謠。

c.png

第三位嘉賓John Thompson先生漢名唐世璋。他大學本科學習西方早期音樂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人類音樂學。1974年他往台灣學中文,跟從古琴大師孫毓芹學習古琴。1976 年他定居香港,並向香港著名的古琴家唐健桓請益。他演奏的絲絃古琴錄音達150首,應該是現時古琴界中最大量的絲絃作品,他亦是今天網上最多聽眾的古琴家之一,自2007年5月起,他上載70多首絲絃古琴作品到他個人的古琴網站後,平均每天擊點達一萬次。到現時為止,唐世璋已從15和16世紀的琴譜中重建(打譜)了200多首古琴曲。唐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學有濃厚興趣,購買了全套《如何閲讀中國文學》叢書,在聽到《如何閲讀中國詩歌》英文播客節目之後,特意發來電郵交流。由此,我們得知香港資深導演劉成漢先生歷時十年,以唐世璋先生為拍攝對象,導演監製的紀錄片《希聲:一個美國琴人的境界》正在聯係公映,便邀請兩位來到嶺南大學校園,并於2022年10月22日下午在嶺南大學舉辦這套古琴紀錄片全港高校學界首映暨影後座談會。

275503455_377492490862019_5846557876471362919_n.jpg

紀錄片放映完畢後,唐世璋先生現場演奏了古琴名曲《流水》以及琴歌《酒狂》的中英文版本,並作解說介紹。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擔任對談嘉賓,劉成漢導演及唐世璋先生擔任講者。座談會以中國古典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古琴藝術欣賞為討論重心。鄭校長在開幕講話時也特意提到「高山流水會知音」的典故,歡迎在長洲居住二十多年的唐世璋先生來到屯門青山脚下的嶺南大學。在座談會上,鄭校長更引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説法,强調在個人成長與文化交流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外界視野」 以資借鑑。

高山流水會知音的典故久遠流傳,值得回味。雖然時代局勢變幻莫測,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但我相信中國文化文學能夠跨越各種局限障礙,吸引到更多知音欣賞並參與其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三國蜀地一直是俞雅凡自幼魂牽夢縈之地。她毅然選擇單槍匹馬從青海一路往南,千里走單騎,開車遊走巴蜀大地,只為找尋一個個的三國英雄好漢,實踐少時對三國故事熾熱的神往。俞雅凡說,此趟旅程只能自己一個人去走,是一趟自己與心靈的交流之旅,若是有同伴,有了牽絆,就不能輕易釋放心中情感。

    廖書蘭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