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客家麒麟紮作

2022-11-18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1-18 at 12.42.22 PM.jpeg

不久前,筆者在兩岸客家聯會江全孚會長等一眾鄉親的陪同下,專程前往位於元朗崇正新村的「三喜堂花炮會所」,聽冒卓祺師傅講解麒麟紮作。

WhatsApp Image 2022-11-18 at 10.51.42 AM (1).jpeg

冒師傅是上水古洞村的住民,小時候跟客家籍的外公外婆長大。2018年他在村口開了一個客家麒麟紮作展館,不收門票,但須預約,訪客可以在這裡欣賞各種展品及舞麒麟表演。展出作品出自冒師傅及其學徒之手。據他介紹,開館一年有逾二千人參觀,通過他們拍攝並上傳到社交媒體,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古洞有一個紮作館,有助傳統習俗及工藝的傳承。

WhatsApp Image 2022-11-18 at 10.51.41 AM (1).jpeg

WhatsApp Image 2022-11-18 at 10.51.42 AM.jpeg

2017年,紮作技藝被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功能區分的話,紮作分為「喪葬紮作」、「節慶紮作」和「裝飾紮作」三類。

眾所周知,麒麟和龍、鳳凰、貔貅一樣,都是不存在的神獸,但又是中國文化重要的圖騰元素。其中,龍是百獸之王,是權勢和力量的象徵,「龍顏大怒」、「龍騰虎躍」,山川走勢常常被稱為龍脈都是例子。麒麟很不一樣,是仁愛的象徵。它的出現總是伴隨生機,相傳只在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故民間稱為瑞獸,鄉謠有「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之說。至於貔貅,主管財運,是熊貓的神話版本,甚至有人認為貔貅是香港人編的,純屬「港產神獸」,這一點筆者無從考證了。

WhatsApp Image 2022-11-18 at 10.51.39 AM.jpeg

冒師傅回憶說,年少時就熱衷於舞獅和舞麒麟,「我們古洞村每年都有觀音誕、做大戲,有舞麒麟、搶花炮。這些活動我從小看到大」,「從小就在想,長大了要自己去做一個獅子、麒麟出來」。

麒麟之首似龍,形如馬,狀似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口能吐火,但沒有攻擊性。客家人視麒麟為溫良謙恭之獸,用以祈福避邪。在香港的客家村落,每逢農曆新年、太平清醮、嫁娶壽宴,都能看到麒麟舞動的場面。

WhatsApp Image 2022-11-18 at 10.51.39 AM (1).jpeg

香港客家分布在港九新界各村落,但麒麟舞又以西貢坑口較為著名。這裡說的「坑口」,不僅是坑口村,還包括馬游塘村、下洋村、上洋村、孟公屋村等十八條鄉村組成的地域。

麒麟舞和舞獅相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間藝術,最早源自中原,多在節慶時登場。但南北方及不同族群的麒麟,造型往往不同。南粵最常見的麒麟舞來自客家,現已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管是舞獅、舞龍、舞麒麟,都繞不開紥製這一環節。紮作技藝曾經有輝煌的過去,卻又經歷過最慘淡時期。香港近年流行集體回憶,傳統工藝復甦,有些民間團體尋找紮作師傅舉辦工作坊,更有年青一輩創作新潮的紮作產品,讓傳統民間手藝得以薪火相傳。

WhatsApp Image 2022-11-18 at 10.51.40 AM.jpeg

WhatsApp Image 2022-11-18 at 10.51.41 AM.jpeg

已屆知天命之齡的冒卓褀,是香港為數不多的紮作師傅之一,且「買少見少」。他的手藝來自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十四歲那年,因為維修獅頭,他認識了「寶華紮作」的老闆歐陽偉乾、關多師傅,從此拜關多為師,學習廣府派的紮作技藝。六年後,成為全職紮作師傅,無論醒獅、金龍、麒麟,還是花燈、丁燈、花炮,他都駕輕就熟。2013年,冒卓祺拜了第二個師父,今年85歲的陳旺。

冒師傅談起香港麒麟紮作技藝,如數家珍。最早從廣州、佛山一帶傳入香港,至少有二百年歷史,在工藝上延續了「紮、撲、寫、裝」的技巧。

WhatsApp Image 2022-11-18 at 10.51.40 AM (1).jpeg

他坦言,紮作耗時費力,「𠝹傷手,損手損腳是家常便飯,做得很辛苦卻掙不到多少錢。剛入行時更是入不敷出。「在香港地,做水電工嘅學徒,收入都超過紮作師傅。而且,學水電工比較短的時間就能學會,但做紮作款式種類繁多,卻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熟練上手」「但係冇偈,純粹是熱愛這個行當」。

「竹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並不是所有的種類都合適。最上佳的是楠篾,堅硬且柔韌。除了手感好,更能讓麒麟帶有一種動感。我們經常要從外地進口竹枝」。

「由於是手工,光做一個麒麟頭大約需要半個月,比國內的流水線製作多了,至少多耗兩倍的時間。但我是苦中作樂,很有成就感」。

1997年香港回歸,以他名字中的「祺」命名的「祺麟店」誕生了,運營至今剛好25年。冒卓祺的工匠精神獲得精神上的回報,創作的三頭麒麟配六角花燈、蝠鼠造型彩燈等作品在往年的元宵彩燈會上大放異彩。為傳承紮作技藝,冒卓祺於2016年成立了「香港紮作業聯會」,近年還應邀前往中國大陸、日本、英國,示範和教授紮作技藝。

(以上照片由冒卓祺師傅提供)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