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供銷社會在內地取代超市?

2022-11-21
施永青
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
 
AAA

 shutterstock_253605766.jpg

中國要走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究竟有甚麼內容?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近日,世人把目光放在供銷社的重新興起上;有人甚至擔心,內地是否會恢復糧票、布票等憑票才能購物的物資分配方式。

我年幼的時候,曾在內地試過憑票購物的生活。在那個年代,並非袋裏有錢就可以在市面上購買物品,還需要有獲許購買某種商品的准許證(票據),才可以按票據上標明的分量購買到所需要的物品;想買多一些也不可以。

這是按社會主義理念設計出來的社會資源分配方式,稱之為「按需分配」,是一種計劃經濟,目的在物盡其用,減少浪費。社會按人口的需要決定生產糧食,然後以糧票的方式按時段分配給個人,個人才憑票去供銷社購買,價錢由政府制定,保證大家都可以買得起。

供銷社的成立是為人民服務,不會唯利是圖。這樣雖然公平,但卻失去利潤的誘因。供應方沒有需要去改善質素,亦沒有需要去增加產量。結果,社會的生產力不會上升,人民的生活也不會改善得很快。

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比較市儈,基本上是向錢看。哪種商品好賣,價錢高,生產商就會搶住去生產。看誰的生產效益高,可以有較高的性價比。生產商都想霸佔更多的市場份額,所以總產量常超越社會的需求,造成大量浪費,一點也不環保。

超級市場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超市裏各式商品琳瑯滿目,有錢想買甚麼都可以,沒有人買的貨物就棄掉,改賣好賣的產品,非常方便。去慣超市的香港人,很難適應改去供銷社辦貨。我相信,即使是內地同胞,現在也不想回到按需分配的生活方式。

現實是改革開放之後,按價格分配的市場機制已在內地行了四十多年;而按需分配則只在建國初期行過三十年,而且效果不見得太好。因此,我不相信中國政府會刻意用供銷社去取代超市。在民生問題上,中國仍將以市場經濟為主導。

不過,世界形勢是在不斷改變的,客觀環境變了之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也會跟著改變。今年冬天,歐洲能源短缺的問題會非常嚴峻,估計有些國家會被迫推行配給制,範圍可能涵蓋汽車用油及電力供應等。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西方社會有時亦得放棄市場機制的原則。

內地政府今次再度想測試供銷社的效用,相信與近期多次封城抗疫的經驗有關。正常時期運作得好的市場經濟,未必可以在非常時期一樣運作得好。現時,新冠疫情尚未完全過去,地緣政治又日益緊張,北京政府或許想有兩手準備,以防在某些情況下市場會失效,需要以供銷社的方式去照顧社會整體利益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AM7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