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兩大看點

2022-12-05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6387f9ade4b03aa1238690cf_v1.jpg

香港下個月中旬將舉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由1400多名選舉會議成員投票選出36名代表。在當前已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今年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還有什麼看點嗎?

眾所周知,中國全國人大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香港在1997年前已有全國人大代表,但由於身份敏感,只能以廣東省代表身份參與。直到回歸後,香港才有第一屆港區人大代表選舉,當選的人大代表,開始以香港特區代表團的身份參與全國人大會議。

比較回歸前後歷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不難看出一個有趣現象:以前香港社會普遍不太重視港區人大代表,也沒有太多政界人士參選。但隨着1997年香港回歸後,越來越多有志在政壇更上一層樓的政治人物參加港區全國人代選舉,希望成為全國人大的一分子。

箇中原因,主要因為中國政府過去數十年提倡法制,全國人大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的角色越來越吃重。記得以前有香港商界人士透露,在不少港人眼中,全國政協委員的地位比全國人大代表更高,因為西方國家有所謂的「兩院制」,如英國議會的兩院「貴族院」和「平民院」。許多人以為「政協委員」就等於上議院議員,出身比人大代表好,所以人大代表備受冷淡。

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全國人大是中國國家權力機關,可以依法提出議案、建議和意見,而政協並不行使國家機關的職權。香港政界人士對人大代表的認識逐漸提升後,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的投入程度,也比以前高。

與此同時,近些年中國崛起,國力日益強大,人大代表的政治地位驟然上升。不少香港政治人物皆認為能夠加入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並發聲,是很難得的機會,故希望有機會代表香港參與國家重大決策的討論和制訂。

不知不覺地,今年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已經是香港回歸以來的第六屆。現任36名港區人大代表之中,最少三分之一因為「七上八下」的不成文規定要退下火線;再加上多名50、60歲者不競逐連任,以致本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很有可能出現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

事實上,有關選舉本周三(11月30日)才截止報名,但不少政界一線人士如工聯會會長吳秋北、立法會議員馬逢國,以及自由黨副主席陳曉峰等現任港區人大代表,日前已先後表態會角逐連任。至於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陳帆、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及九龍社團聯會理事長徐莉等人,也陸續領取了報名表格準備參選。

當然,中國的全國人大選舉屬於國家事務,有志者若要得到足夠的提名和參選,必須先獲得「西環」認可,才可以「入閘」。

而「入閘」只是第一步。由於有資格投票選出人大代表的1400多名選舉會議成員多是建制派人士,當局往往會在投票最後階段流出一份「祝福」名單。獲「點名」的候選人十之七八可以當選。沒有被「祝福」的候選人要能角逐少數餘下的名額。這個做法已沿用多年。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只有36個名額,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今年有意參選人大代表的人士都表現得相當積極,除了向選民寄發個人資料,有些人更以聯絡為名約飯局相聚。有選委也坦言,近日接電話接到手軟。

在以往,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大致可劃分成四類不同人士:商界的重要代表人物、政界知名人士、各專業界成功人士、各社團主要負責人。記得早些年,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曾在報章撰文批評不少人都是「尸位素餐」,有人「兼職多多」,質疑他們如何能代表港人發聲。

今年看來,上述特色仍然存在,如有不少年輕「建制二代」都有意「接棒」參選。但相比之下,本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對候選人的政治忠誠要求更高了。這是今年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的第二個看點。

這個變化其實也不難理解。近年中美關係陷入低點,香港成為兩國博弈最前沿地方之一。緊張的國際政治大氣候,令本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當選人更需要得到中央高度信任,傳承堅定愛國愛港的傳統。

但在另一邊廂,由於西方的圍堵,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除了要繼續推動香港更緊密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外,未來恐怕也要更加積極配合、支持中國加強對外交流聯繫,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現在做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委實越來越不容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