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共存不是躺平

2022-12-19
 
AAA

1112.jpg

上個周末,上海的朋友發來一張核酸檢測結果截圖和一個驚恐表情:「糟糕,我核酸異常了。」

朋友前一天在街邊的核酸採樣點做了混管檢測,結果顯示「待覆核」。這說明同一個試管採樣的10個人中,至少有一個人感染了冠病。

在忐忑中度過兩天後,朋友既沒有收到疾控中心要求重新採樣的通知,也沒有等來居委會要求居家隔離的電話。由於沒有任何癥狀,她小心翼翼地出門活動,結果商場和餐館不僅不看核酸結果,甚至連健康碼也不查了。

朋友感嘆:「這下可真是『躺平』了。」

過去一周,上海解除封控的速度令人瞠目結舌。上周三(12月7日)優化疫情防控「新十條」出爐後,上海官方隨即宣布允許密接者居家隔離,取消入滬人員「五天五檢」要求;一天後又允許陽性感染者居家,餐飲場所不再查驗核酸證明。從上周六起,上海停止通報新增風險區。到了本周一,多數公共場所均不再查驗健康碼和場所碼。

比解封步伐還快的,則是感冒退燒藥脫銷的速度,以及新增感染者的數字。看到北京各家醫院發熱門診大排長隊,從醫護人員到快遞小哥紛紛染疫,上海人也為預計一個月後到來的疫情高峰惴惴不安。有「清零」支持者認為,放開後的種種亂象驗證「躺平」弊大於利,還將支持共存者稱為「躺匪」。

朋友好奇發問:「新加坡『躺平』時也是這樣嗎?」我一時語塞,不知從何說起。

去年5月,新加坡經歷德爾塔變異株衝擊後,意識到靠全面封鎖「清零」難以為繼,因而開始轉向,與冠病共存。這被部分中國網民視為「躺平」,在新加坡國內,也同樣引發輿論爭議。

但與朋友理解的「躺平」不同,新加坡轉向共存後,並非持續快速地放寬防疫政策,而是根據疫情發展,在放鬆和收緊管控間反覆切換。在此期間,政府一方面積極推進疫苗接種,尤其是提升年長者的疫苗接種率;一方面頻繁召開新聞發佈會,及時向民眾通報疫情最新趨勢,解釋做出政策調整的原因。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今年3月宣布,新加坡將「果斷邁向與冠病共存」。此時,完成全程疫苗接種的人口比率已經從去年5月的31%提升至89%;80歲以上年長者的全程接種率則從60%提高至94%。  

新加坡、日本和台灣這些早期堅持清零的國家和地區,在轉向共存時都要走過一段艱辛之路,絕非一勞永逸的「躺平」。李顯龍總理就曾指出,新加坡在決定放寬防疫限制的速度和程度時,得綜合考慮醫護人員和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防疫措施對企業和經濟的衝擊,以及對社群互動交流的影響等多方面因素。

在新加坡幾乎全面解除防疫限制時,同為國際大都會的上海,正值人心惶惶的封城前夕。在隨後的兩個月封控期間,街道上立起了鐵皮圍牆,居民區外架起鐵絲網,上百個方艙醫院接連建成,1萬5000個核酸採樣點投入使用……

在「大上海保衛戰」宣告勝利不到半年後,感染者不必再入方艙,可選擇居家自愈;核酸檢測需求大幅減少,開始提倡抗原自測——這些正是封城期間上海民眾的主要訴求。防疫鬆綁的消息出爐後,小區鄰居調侃:「辛苦清零大半年,一夜回到封城前。早知如此,不如把蓋方艙和測核酸的錢用來打疫苗。」

作為醫療資源最充裕、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原本有機會在上半年疫情中探索共存之道,再把經驗推廣到中國其他地區。放大來看,作為全球最早走出首波疫情衝擊,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的國家,中國原本也可以把握過去兩年時間,用於研發保護效力更高的疫苗、改善各地醫療資源失衡局面,更早地為政策轉向做準備。

而如今面對猝不及防的政策急轉彎,較低的老年人疫苗接種率、大幅減退的加強針效力、以及差異懸殊的各地醫療水平,的確只比「躺平」好一些。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就警告,中國退出清零政策導致的大規模感染浪潮料將衝擊龐大老年人口,令醫療系統承壓,並可能產生新的變異株,再度傳播到世界各地。

面對醫療、健康、經濟的巨大潛在衝擊風險,中國官方正快速調整策略,本月來相繼印發加強老年人疫苗接種方案、提升農村地區醫療保障能力方案、第二劑加強針接種方案等,並將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向醫療救治,以解民眾就醫用藥的燃眉之急。

就像中國網民調侃的那樣:等了三年,疫情終於開始了。在這個人口大國從清零轉向共存的轉型過程中,毫無準備地「躺平」並非上策,還是得一步一個腳印,走出自己的道路。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