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經濟政策反覆 社會觀望情緒恐延續

2022-12-23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2-23 at 3.26.42 PM.jpeg

上周,中國政府發佈了兩份重磅文件:2022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和《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內容涵蓋了未來短中長期中國經濟的政策方向。

外界顯然對兩份文件有很高期待。疫情三年,中國經濟已經出現失速跡象,民眾與國內外投資者都希望看到政府推出政策帶動復甦。中央這次也回應了期待,為未來經濟發展點出了方向。

首先,公報提出將房地產、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作為擴大消費的方向,把吸引外資作為政策重點,把推動科技與新產業發展作為新動能來源,包括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

作為長期策略,擴大內需戰略規劃表明國家將提高吃穿住行用的基本消費品質,擴大文化旅遊,體育,醫療教育等生活消費,創造新型網絡經濟、數字服務等消費,發展綠色消費等等,涵蓋了很多領域,尤其值得投資和創業人士關注。相信會為冰冷的市場注入信心。

然而,本次政策發佈在一些領域出現了急轉彎,掉頭重來,顛覆了社會預期。

shutterstock_2090403169 (2).jpg

首先就是重提支持住屋消費,將房地產業列為國家重點產業。同樣是上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提出「要充分認識到房地產行業的重要性」,副總理劉鶴甚至直接講出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和前幾年刻意調控房地產業、意圖降低經濟對房地產依賴的政策方向對比簡直換了人間。

的確,中國房地產業的年銷售額已達到18萬億人民幣的級別,遠超其他消費大戶。中國2021年賣出了2630萬量汽車,全世界第一,卻也只有4萬多億的銷售額,不到地產的25%。

大家都知道,前幾年因為中國房價飆漲,房地產企業大幅舉債擴張,造成市場過熱。而且房地產佔國民經濟比重高,直接佔比7%,廣義佔比14%,全產業鏈佔比更是超過25%。國家認為這種依賴不健康,於是下猛葯限制房企融資,限制民眾住房貸款比例等。但可能葯下的太猛了,沒想到病沒治好,器官先開始衰竭。我們看到很多房企資不抵債,經營出現問題。後面就沒錢買地,停止擴張,導致地方財政出問題。甚至沒錢開工,出現大量爛尾樓,製造了經濟難民。且連帶上下游產業鏈蕭條,打擊經濟,造成失業。

現在政策行不通了只能掉頭轉向。近期大家也看到新聞了,很多國有銀行重新開始向房企貸款,授信,國家也重新開始允許房企股權融資、重組上市等,各地也放開了限購政策。轟轟烈烈折騰一輪,又回到了故事的起點。

shutterstock_2003193035.jpg

無獨有偶,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中還提到「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把以阿里巴巴、騰訊、美團、滴滴、位元組跳動等大型科技企業為主的平台經濟列為引領經濟發展的力量,這是極高的定位。

然而就在兩年前的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家主打的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針對的正是這些「Big Techs」。後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強監管政策,在數據,投資,經營,內容等方面施加限制,間接導致企業市值縮水、大幅裁員、經營萎縮、投資停滯等問題。一些企業家甚至主動淡出公司管理層,到國外避風頭。

「Big Techs」作為中國創造優質就業的最重要力量,一年之內就非死即傷。之前各大企業燒錢的確過熱,但也創造了中國一年一個新業態的盛景。無數人才發揮着自己的才能,拿着不菲的收入,將互聯網的擴散效應和商業價值最大化利用,中國也成為了全世界應用創新最蓬勃的市場。然而,這些都已成往事。

各大廠躺平,不僅在國內收縮,在國際上也減少了投資。比如京東剛剛被報從泰國、印尼撤出,騰訊系的冬海集團(Sea Limited)也大幅裁員,這在前幾年是不可想像的。然而經歷了兩年的壓抑之後,政府又說支持他們引領發展;經過幾輪裁員,國家又希望他們創造就業;經營困難之下從國際市場撤出了,決策層又鼓勵他們參與國際競爭。這轉折就像家長把孩子打傷之後又抱抱說愛你,想必孩子心裏面只有疑惑和不解。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教育培訓行業。政府在擴大內需綱要中提到:要「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但眾所周知,2021年的雙減政策推行後,所有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連企業最基本的盈利都不允許,公司如何經營?投資者如何取得收益?於是中國教培企業市值集體瞬間蒸發90%,等於宣布了行業的死刑。例如行業領軍者新東方現在痛苦轉型成了電商企業,但也付出了大批老師失業,轉行的代價。新東方被迫將全國很多教學點退租,課桌椅都捐贈給貧困地區。裁員也裁了,退租也退了,桌椅也捐了,現在國家又說支持他們發展,他們還會重新投資嗎?

以上三個行業都在發展中產生了一些問題,但解決問題不該是運動式的整頓,而應是限制邊界,確定規則的精細監管。這次大轉彎後政府更應該有所思考:社會管治要考慮社會預期,不應輕易推出會帶來劇烈震蕩的政策,尤其涉及民生基本需求的、涉及經濟重要產業的政策。如果此類領域出現震蕩,將改變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牽扯出無數社會問題。而且,如果考慮不充分就推出政策,後面產生影響再推倒重來,將浪費社會資源,傷害社會信心,消費和投資都會受很大影響。

shutterstock_1708114846.jpg

投資界有一句名言:投資就是投未來。如果未來模糊,投資者定會遠離,畢竟沒有人敢把身家賭在不確定性上。中國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正是建立在政策穩定不折騰的基礎上的。執政者需思考其背後的邏輯,按照社會和市場規律行事。

中央政府如此密集的發佈經濟政策,有一種招數盡出、意圖力挽狂瀾的意味。然而如果未來政策繼續來回反覆,社會的觀望情緒恐怕會延續下去。消費者不敢消費,投資者不敢投資,政策再有力也是枉然。

當然從正面看,此次修正也是決策層迷途知返的表現,希望政策重回正軌後,中國經濟的列車可以重新提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