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再談本港經濟--對於2023年經濟展望及不可忽視的宏觀因素

2023-01-09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1-09 at 2.47.59 PM.jpeg

作者:嶺南大學經濟學系助理講師梁軒誠

從宏觀經濟角度而言,本港經濟在2022年遭遇上各種不同的挑戰,如本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在2022年的首三季錄得負值(即按年變動百分率為負增長),其原因可能是疫情下的因封關與內地以及海外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大幅減少導致。而本地的房地產市場方面,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更是由從2022年1月中的約185點跌至同年12月約158點,該指數是以中原集團的買賣合約成交價編制而成,可用於反映最近(一週)的地產市場價格變動。如筆者的上一篇文章所提及到,本港經濟環境與美國經濟息息相關,其中房地產市場更是直接受美國利率政策影響。如前一篇文提及過,在聯繫匯率下香港很大程度上需要跟上美聯儲加息政策的步伐。最近在12月1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基本利率根據預設公式定於4.75厘。一般而言,加息提高了借貸成本,加上疫情下本土經濟表現不佳,投資者亦對未來前景不樂觀,多種原因下使買方購買意慾下降。缺少了需求方的購買力,房地產市場在2022年的表現並不理想。筆者想藉以本文寫下對2023年的經濟展望,以及分享個人認為一些可能在本年對宏觀經濟非常重要的因素。

縱然前文提及過去一年本港經濟不佳,在2022年底則迎來了一個重大消息—本港將與2023年1月8日起與內地通關。從經濟角度而言,無可否認內地旅客的購買力多年來都是香港的經濟增長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近期因疫情下少了這部分的購買力的確為本港經濟帶來重大打擊。當然,我們可以從中反思對本港經濟發展方面,購買力的來源或是產業過於單一的負面影響,例如很多以往依賴非本地顧客的購物地區,這年來我們都看到了很多商舖都倒閉。然而,這並非本文重點想要提及的內容,故下文筆者便不再加討論。隨着本港與內地通關,筆者相信內地旅客在本港的經濟活動將能一改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負增長的頹勢。根據香港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統計諮詢中心的消費者信心研究顯示。本港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香港消費者整體指數錄得58.1(相比第一季而言這數值下跌了超過25%),可見2022年本港消費者對宏觀經濟頗為悲觀。因此經濟活動能否因通關後而「復常」尤其重要,除了重振本港2023年整體經濟表現有着關鍵性的影響,它亦有着重燃消費者信心的意義。此外,在疫情後生活模式以及消費模式上的改變,例如居家工作、遠端會議、外送餐飲平台、網購服務等的普及化,它們會否為香港未來的產業發展有帶來新面貌?

shutterstock_1051244312 (1).jpg

然而,即使我們上文提及過與內地通關預期能振興本港經濟,但如同筆者一直所提及,美國經濟現況仍然是不可忽視。目前美國通漲率自從2022年9月後開始有增長放緩的跡象,然而增長率仍然為正值,顯示物價並沒有下降。美國聯儲局一再強調2023年不考慮減息,高利率環境將維持一段時間。去年不少投資者所關注的宏觀經濟的主題是「通漲率」,而今年則是「滯漲」。滯漲(Stagflation)其實就是經濟停滯不前(Stagnant)跟通漲(Inflation)結合而成。是指一個經濟體裡同時出現高失業率與高通漲率的情況。事實上在2022年下半年出現愈來愈多關於聯儲局的貨幣緊縮政策的討論,當中擔心聯儲局為壓抑通漲而「下重藥」最終將導致經濟硬着陸。筆者最為擔心是,不少中、小型的私人公司如沒有足夠的現金或現金流繼續營運,在高利率環境下面對借貸成本上升根本難以生存,最終面臨倒閉的風險。而事實上不少美國大型企業也出現裁員潮,如亞馬遜近日公布該公司的裁員計劃,牽涉超過18000人。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倘若真出現了經濟蕭條的情況,它將牽涉到不少其他經濟體,筆者相信這將會是本港經濟於2023或需面對的挑戰。

綜觀本港經濟發展以及香港在國際間的地位,香港從來都是受到中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經濟狀況影響。隨着中國近日宣佈開始「開放」,筆者預期內地將會為2023年本港經濟帶來重大增益,然而美國的情況仍然使筆者對本港經濟發展持保守的看法,畢竟美國經濟政策能直接左右香港宏觀經濟情況。近年愈來愈多人引用「東升西降」一詞,筆者認為即使出現「東升西降」的情況,香港經濟發展也因美國經濟情況受限,難以從中獲得長遠的效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