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中美博弈的經濟學邏輯

2023-01-27
 
AAA

 shutterstock_2190569351.jpg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區域國別研究博士後張屹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月號發表專文《從美國國內兩黨紛爭到中美博弈的經濟學邏輯分析》,作者認為:2022年推出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將中國塑造成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共同敵人。作為這一法案的兩大特徵,一是為半導體生產企業提供了核心支持,二是為美技術競爭力提供了資金支持。這一法案,成為了中美科技產業博弈的新一輪籌碼。而與此同時,台海局勢也在與中美技術競爭同步發酵。這背後既有純粹政治利益考慮,也有全球產業鏈變革的經濟學邏輯。文章內容如下:

  一、美國國內兩黨紛爭與社會分化的內部矛盾

  (一)美能源創新政策的中期展望

  美國第117屆國會於2022年下半年通過了相關立法,以加速美在其亟需的關鍵能源技術和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方面的進程,新一屆國會將會在充足的財政撥款基礎上啟動能源創新研發項目,監管執行,並在未獲足夠關注領域注入投資。在諸如核能、水力發電、地熱、能源儲存等方面,一些先進技術尚未進入市場運行階段,因此國會在此階段的支持力顯得尤為重要。

  兩黨在很多政策領域分歧較大,而國會要竭力降低能源成本並應對因對俄制裁造成的供應鏈斷裂。地緣政治的焦灼又讓氣候議題迫在眉睫。民主黨對國內化石燃料的生產、出口十分謹慎,而共和黨則竭力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作為政治籌碼;民主黨致力於清潔能源的稅收抵免,並為新興技術的機構運作積極撥款,而共和黨則傾向於讓私營部門承擔技術研發風險。
當然,兩黨也有共識,包括在研發資金以及國家實驗室基礎設施方面的撥款,在太陽能、電動汽車等先進產業的供應鏈方面也緊密攜手。然而共和黨更傾向於在反制中國方面的措施,而民主黨更關注於清潔能源產品和壓低其成本,在大型能源項目的生產線方面,兩黨都大力支持。最重要的一點共識是,由於歐盟大力推進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兩黨在氣候與貿易問題上方向一致,兩黨都不願在國內碳排放機制上進行定價。①

  (二)美能源政策對中資企業的影響

  美國內能源問題雖然沒有歐洲如此嚴峻,但兩黨都認識到加快新型能源的研發是必然趨勢,這也包括對能源儲運技術的研發。從國會撥款力度就可見一斑。中國在相關領域的投入也是大勢所趨,中資企業需要的不僅是資金、政策,也更需高瞻遠矚、在能源領域的先進產業選擇正確的項目進行布局。

  以往在對華政策上兩黨別無二致,然而當前的地緣政治困局讓美歐關係、美俄關係都愈加微妙,能夠讓兩黨一致對外的不僅是極權政治的威脅,也有歐盟戰略自主帶來的尷尬,甚至在碳減排問題上,美歐都存在巨大分歧。可見今後中資企業面臨的國際環境將是多元化、多維度間的互動,美歐關係的微妙變化也讓中企的角色具備了更多可能性。

  (三)美國公共政策領域的兩黨分歧

  1.對遠程工作和靈活就業的政策解讀

  遠程工作和靈活就業無疑是未來美國就業趨勢,即使對於聯邦雇員也是如此。當下的拜登政府在就業政策領域面臨一個不可扭轉的現實,即遠程工作、兼職零工是大勢所趨。儘管華府尤其是共和黨強烈反對聯邦雇員進行遠程辦公,理由是效率低下、消極怠工。必須看到在遠程辦公存在諸多弊端、特別是網絡安全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危機時期的復原力,與私營企業展開人才競爭的過程中,聯邦政府有必要採用遠程辦公方式吸引和爭奪人才。兩黨應考慮大局擺脫黨爭。

  拜登政府管理與預算辦公室與人事管理辦公室都聲明今後將大幅度推進遠程辦公,認為考慮疫情影響,在線辦公、靈活安排工作日程是必要的,並且在後疫情時代,遠程辦公方式是招聘高技術型人才的必要條件。此外工作環境的彈性制也有助於疫情後經濟復原,應對供應鏈斷裂,鞏固生產力。然而此舉招致共和黨人紛紛指摘。
其實早在疫情之前,聯邦政府的遠程辦公佔比已在逐年攀升,從2012年的29%至2016年的51%。②長期以來,聯邦政府雇員就因「少勞多得」而飽受社會爭議,遠程辦公則被認為加劇了官僚主義頑疾。

  共和黨對於遠程辦公降低工作效率的誇大實際上是出於黨派紛爭,以及對於制度的不信任。此外,在積極開發遠程技術以推動在線辦公方面,兩黨掣肘也導致政策乏力。2021年對美國防部5萬名雇員做的一份調查顯示,他們普遍認為遠程辦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對私營企業的調查中,83%的僱主認為遠程辦公提高了工作效率。文章就此得出結論,遠程辦公最大的問題不是效率問題,而是網絡安全問題。智能設備和網絡接口的分散化將給美帶來巨大國家安全隱患,由於發電廠、核心基礎設施都已通過網絡終端實施數字化運行,甚為堪憂。當然,聯邦政府也在通過「多重身份認證」、「雲數據轉移」等方式確保網絡安全。③

  2.美公共政策分歧的擴散效應

  (1)兩黨政見紛爭已貫穿至國內政策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對華戰略上,傳統上兩黨一致的「政治正確」也隨着特朗普和拜登的唇槍舌戰而成為美全球戰略的炒作點。因此中資企業面臨的政治風口恐不斷擴大,且時刻隨着兩黨鬥爭而成為口實。

  (2)為推進高效化的遠程辦公,美勢必在遠程信息技術方面積極研發,未來很可能藉此催生一批科技產品甚至科技巨頭,其技術標準可能對中資企業構成圍堵,如果遠程辦公再通過服務貿易形式向發展中國家進行外包,那麼這種技術圍堵將會擴散。

  二、先進產業技術領域的角逐:從地區到全球

  (一)美國產業政策的立法推動——兩黨利益趨同的契機

  伴隨着美政客陷入黨派紛爭,阻礙了政府正常運轉,前國務卿賴斯的一句話可謂針砭時弊——我們需要共同的敵人以推動團結。從這一立場來看,《晶片與科學法案》可謂將中國塑造成了這一共同的敵人。作為這一法案的兩大特徵,一是為半導體生產企業提供了核心支持,二是為美技術競爭力提供了資金支持。④
美立法與產業政策的總體導向趨於政策保守和以民粹為基礎。自1990年以來美在全球半導體生產領域的份額已從37%下降到12%,而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南韓在這一領域則搶佔了全球份額。新推出的法案將斥資390億美元刺激半導體生產投資以應對國際競爭,資金將以贊助和貸款的形式,對在美企業總部和南韓等同盟國家的企業給予支持,鼓勵其在美投資設廠,用以補貼生產成本。此外,法案還為半導體生產設備提供了25%的稅額抵免。⑤

  法案還授權美商務部建立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國家先進技術生產項目、美國半導體生產研究所,專門撥款110億美元用於上述機構進行研發。

  有美專家認為該法案是美產業政策的轉折點,象徵著官方理念的重大轉變,正如上個世紀80年代美對日經濟反制。然而也有不同聲音認為,這一觀點過於樂觀,國會通過這一法案有另外的考慮,第一,法案推出的背景是台海危機的日益惡化,伴隨着中國政府對台積電等半導體生產商的「虎視眈眈」,所以法案背後的動機不是產業政策的理念,而是國家安全的考量。尤其在高科技武器生產方面,晶片也是核心元件。第二,法案中對「科學」的定位局限於大學基礎理論研究,兩黨都願意在科學家身上而非工程師身上大把撒錢。而且,後發國家很可能由於「知識溢出效應」而搭便車,獲得後發優勢。第三,眾多民主黨人士對於產業政策的關注往往局限在清潔能源企業這一領域,對於其他產業領域都比較短視。

  當前美亟待一個強有力的新任總統可以領導兩黨共同推動美在全球的經濟和技術領導地位,形成一個真正強有力的產業政策,以應對中國挑戰。然而目前兩黨中尚無能人可以發揮《晶片與科學法案》真正的效用。

  兩黨紛爭不能推動美政策的糾偏,反而內捲本身成了目的,共同塑造一個「中國威脅論」已經如賴斯所言,成為了美政治車輪前行的動力。《晶片與科學法案》雖然不代表美產業政策的轉折點,卻能夠清晰看到反華同盟、反中資企業同盟的愈演愈烈。中國晶片不能僅僅爭取幾個友好國家的企業合作,需自主研發,彎道超車。

  美一直反對產業政策,認為產業補貼擾亂市場、造成不公平競爭,如今為遏制中國,已公然放棄產業政策的「意識形態鏈條」,這是華為國際生存環境的重大變化。晶片的政治化緊跟意識形態的鬥爭,企業應儘量避免行業風口,避免產品研發走「獨木橋」。
(二)美國產業政策對利益集團的重構

  2022年中期選舉,美國的政治和社會情緒更加兩極分化。美國最高法院最近的裁決也在表明法院大力推動共和黨的右翼保守議程。愈來愈多的共和黨人正在發展成為一個反民主的政黨,這讓歐洲和德國感到擔憂。

  特朗普本人是否再次成為總統不再是決定性的,更重要的是其潛在繼任者也遵循他的觀點。持極端觀點的特朗普擁護者在國會中的代表將比以前更加強大。國會中兩黨合作的兩極分化和拒絕將增加。民主黨選民對拜登的支持在穩步下降。此外,中期選舉後,儘管民主黨在國會參議院中依舊佔多數,但他們失去了在眾議院的多數,難以在法律上打上自己的印記。這是由於黨左翼和保守派之間難以達成實質性妥協,且許多參議院法律要求實際獲得 60% 的多數票才能規避阻撓議案,後者衹能通過兩黨共識來實現。如今,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意識形態差距正在加速擴大。

  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正在加劇分裂。多年來,最高法院以犧牲聯邦政府為代價來加強各州在選舉過程中的作用。與此同時,由於舉行聯邦選舉的規則在各個州的憲法中都有規定,因此地方最高法院在選舉糾紛中作出裁決。如果最高法院裁定支持這一深受特朗普支持者歡迎的法律學說,那麼由30個州的共和黨人主導的各州立法機構可以在沒有當地最高法院或其他機構的情況下劃分選區,這將導致選舉進一步的不公平劃分。

  最高法院可能作出的有利於獨立州立法機構原則和其他關於各州選民歧視的法律的決定對美國來說是政治爆炸物,這可能對美國選舉產生深遠的影響。不能排除美國出現新的憲法危機和政治暴力,這對美國民主來說不是一個好兆頭。此外,美國社會話語變得更加激進和仇恨,政治兩極分化正在增加,槍支在已經軍事化的社會中的存在也在增加。

  以《晶片與科學法案》對半導體製造的新戰略代表了美國對該行業重要性的更全面理解。疫情提高了公眾和國會對半導體對民用應用重要性的認識。然而,疫情衹是暴露了美國在半導體戰略供應方面長期存在的脆弱性,幾十年來美國本土晶片製造能力一直在受到侵蝕,戰爭則進一步凸顯了這些漏洞。在晶片法案的前景及其強大的激勵措施下,美國正建設或計劃建設數量空前的新半導體晶圓製造廠。
拜登政府認為,發展半導體產業對美國製造業復興有諸多裨益。(1)新設施投入運營將減少美國對外國晶片製造業務的依賴,並使美國所有下游製造業受益。由於與這些獨特的高科技投資相關的「溢出」收益,在美國建立新的半導體製造工廠可能會刺激廣泛行業的國內製造業。(2)建造先進的半導體工廠可以吸引對附近製造業務的投資,為這些工廠提供運營所需的設備和材料。目前,英特爾、台積電、三星、格羅方德和其他晶片公司計劃在美國建立新晶圓廠的計劃正在吸引數十億美元投資到美國的製造設施,這些設施不僅用於晶片,還用於製造所需的化學品和材料。(3)建設晶圓廠還可支持創建利用這些能力的分支產業。與人工智能相關聯的物聯網將在人類努力的許多領域帶來生產力、便利性、效率和創新方面的革命性進步。(4)物質和人力資本是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因素。半導體製造依賴於當地大量的物質和人力資本,其中最重要的是擁有從事高科技製造的勞動力。人才庫和能夠提供培訓和物理基礎設施的教育機構的存在是吸引半導體製造業的重要因素。此外,這些相同的機構和設施可以吸引對具有類似支持要求的其他類型的先進製造業的投資。(5)當地半導體製造廠的存在吸引其他技術密集型行業的製造商尋求與晶片製造商進行研究和生產合作。比如,特斯拉於 2021 年將其總部從加利福尼亞州遷至德克薩斯州並於一年後在新工廠開始生產Model Y電動汽車。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舉措反映了特斯拉與三星的合作夥伴關係,後者正在同時擴大其在奧斯汀的晶片製造能力。(6)技術密集型公司在特定地理區域的集中具有「異花授粉」效應,來自不同背景的創意人士正式或非正式地聚集在一起分享想法和信息。這些影響可以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建立的新竹科學園區看到,其結果是研究機構、製造商和供應鏈公司的密集集合,其中在相關部門工作的個人之間的無數互動是台灣現代化轉向的支點的主要原因。(7)對半導體製造的投資為相關的高科技行業創造了新的機會,比如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物聯網等關鍵新興行業。先進的研究設施加上動手製造技術是未來區域和國家增長的關鍵。

  晶片製造對製造業有直接而強大的刺激作用,聯邦政府和各州需激勵和促進私營部門進行合作並加快環境審查和地方許可。這需要州和地方政府以及行業之間進行合作。晶片法案代表了一個重大機遇,若要取得成果,精明的實施至關重要。

  美國這一法案直觀地反映了美國各界對於半導體產業的系統性思考,甚至包括對中國半導體崛起的恐懼,目的就是建立美國絕對領先、絕對安全的半導體產業體系。在這種思考的背後,有對於美國核心競爭力和長期戰略地位的思考,也有關於世界對中國市場和供應鏈依賴性的焦慮,更有對於全球地緣政治變局的再平衡、再布局考量。目前許多國家已經對其晶片製造進行補貼,不僅僅是美國。例如,德國在2022年5月宣布打算斥資100億歐元資助32個半導體項目;日本已經批准了68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國內半導體投資。美國晶片法案頒佈後必然會加劇新型競合關係的產生。
(三)加拿大先進產業落後與美國產業政策的周邊延伸

  加拿大作為美國重要的鄰居和意識形態上的穩定夥伴,在美全球產業聯盟及亞太經濟格局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定位,成為被美所「裹挾」的重要棋子。

  然而近年來,加拿大在先進產業領域的競爭狀態就如同其法語區蒙特利爾的表現——虛弱和衰退,頗為「不爭氣」。美則「恨鐵不成鋼」,2022年美聯邦政府預算專門對加拿大進行了具歷史意義的撥款,助其提升先進技術產業的競爭力。用通俗語言來說,加拿大除了挖礦就是賣油。

  贏得先進產業的發展意味着經濟增長、貨幣的強勁、利潤的提升、供應鏈的穩定以及產業安全基礎。美國有智庫專門提出「漢密爾頓指數」,通過對加拿大七大領域的數據——醫藥、電子設備、機械裝備、汽車產業、航空運輸設備、計算機產業、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進行調研分析,對加拿大在先進產業領域的現狀進行全面評估。

  加國GDP佔全球份額從1995年的1.95%上升到了2018年的2%,然而其先進產業的份額卻從同時期的1.8%下降到1.2%,其在汽車產業的份額從同時期的3.6%下降到1.5%,其在電子產品的全球份額甚至下降了57個百分點。2018年加GDP一季度增長率僅為0.3%。⑥加在七大先進產業領域可謂滿盤皆輸。

  經濟學家用「區位熵」(Location Quotient)指數 的概念來反映特定產業在全球產業布局中的份額,以2018年各國先進產業的區位熵指數為例,加拿大為0.6,美國為0.94,中國為1.34,德國為1.74,墨西哥為0.95。⑦可見加在全球先進產業處於落後水平。

  加拿大扭轉這一局面已迫在眉睫,主要由四種可能的途徑。一是加快技術研發,停止滑向第三世界「賣資源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知識產權,建立專利機制,並應撥款專門設立加拿大創新投資局;第二,加應仿效美國會推出晶片法案以推動企業設廠生產半導體,對先進產業設立工廠實施全面准入制度;第三,加政府應從傳統大學教育體系的基礎型科研轉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應用型研究,為此政府還應設立加科技研發基金;第四,加還應通過立法機制對傳統的以礦產、石油生產為主的企業施加高額稅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為先進產業提升競爭力。
加產業衰落的事實已無法扭轉,然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對於加薄弱的產業環境以及市場標準,離開美,恐難以獨行,其產學研機制也有很多空白之處。美國人傳統上就對加拿大有一種歧視心態,美國政客普遍希望加拿大能夠以美《晶片與科學法案》作為榜樣,緊跟步伐。其實,隨着北約在ICT領域和數字經濟領域的深入協調,加已在實質上被美政策所「綁架」。未來大西洋兩岸對華為的路數,一定程度上將以美不斷祭出的法案作為「晴雨表」。

  三、中美核心利益的對抗——從技術之爭到主權之爭

  台灣是中美之間可能發生直接衝突的風險點。中國大陸與台灣當局在統一的可取性和方法問題上持續存在分歧,以及中美之間競爭的加劇正在給三方關係帶來壓力。如果美國要在防止兩岸武力升級方面保持建設性作用,就需要實施符合美國利益的措施阻止兩岸統一的戰略。在發生衝突的情況下要防止事態升級。2022 年美國國防戰略中,納入「綜合威懾」概念,該概念通過以下方式得到加強:首先,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其次,投資於適合西太平洋地理且適應中國的系統戰軍事概念的常規能力。最後,明確表明台海發生戰爭的經濟和政治後果,減少美國國內面對中國貨物禁運和網絡攻擊的脆弱性,提升軔性。

  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地區影響力因影響了中美力量對比而間接改變了地緣政治格局。中國在國際政治中日益增長的作用與美國對此保持警惕之間產生了分歧,世界上沒有一個地區能夠在中美競爭中倖免或孤立。然而,這些動態在東亞本身出現的速度和危險性尤其明顯,特別是在台灣問題方面。中國希望擴大影響力,美國希望維持自己的影響力,再加上台灣的歷史、國際地位和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使得台灣易於產生衝突的問題。

  對台海危機的話題熱度隨局勢升溫而跌宕起伏,但這並不意味着中美之間的衝突有減弱的態勢。美方通過了《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歐洲部分國家也有官方背景人物訪台或支持台灣當局。

  事實上,2022年世界上幾乎一半的集裝箱船通過台灣海峽,尤其是最大的集裝箱船。此外,每天有 100 萬桶石油由油輪運送通過台海。伴隨俄烏衝突,台海問題也重新成為國際辯論的中心議題。在此背景下,美國的戰略模糊——即故意模糊台灣地位的做法——也受到質疑。

  2022年的秋天是中美兩國彼此國內政治的重要時刻,也是雙邊關係的重要時刻,台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成為中美競爭的頭等問題。佩洛西竄訪台灣不衹是為了短暫的合影機會,隨後又有三個美國代表團竄訪台灣,這絕非偶然,背後具有連貫的美國內政治邏輯。
四、地緣政治格局中的產業鏈重構——從政治邏輯到經濟邏輯

  (一)美國產業政策和半導體的重新布局

  美國促進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目的是減緩中國的技術進步。美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政策應該圍繞四個主要目標:促進技術進步、保證半導體供應的安全、保持對瓶頸的控制以及減緩中國的技術進步。關於這些主題的主要建議包括:首先,要促進技術進步,投資於勞動力發展,改革簽證發放制度,確保世界領先的晶片專家可以在美國工作,將新資金集中在技術開發和原型設計上。其次,保證供應的彈性和完整性,投資於識別半導體安全漏洞的技術,在美國政府中建立更多的半導體專業知識,減輕供應鏈對對手的依賴,使製造基地多樣化。第三,要保持對關鍵技術的控制,優先考慮圍繞瓶頸的研發支持,與盟友一起深化對製造設備包括零部件的出口管制。最後,要與盟友合作,以保持美國對抗中國的技術優勢,向中國提供限制晶片補貼計劃的協議,通過對外投資控制限制外資進入中國晶片產業,加強對瓶頸技術的出口管制,通過出口管制和制裁解決中國晶片補貼問題。⑧

  除了在技術創新和技術管制方面,在半導體製造業以及供應鏈方面是美國下一步發力重點。產業政策的歷史表明,政府可以在支持勞動力發展以及資助研發和原型設計方面發揮生產性作用。此外,政府在應對該行業製造和組裝能力過度集中在中國及周邊地區所帶來的安全挑戰方面發揮着明確的作用,一旦發生地緣政治危機,這將帶來嚴重的中斷風險。然而,首先,美國政府必須深化其在該行業的專業知識,以確保政策制定者瞭解支撐半導體行業並產生美國繁榮和安全所依賴的計算能力的複雜供應鏈。

  技術管制是美國對華競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前往中國進行投資的美資審查,其目的是防止中國獲得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在俄烏衝突背景下,中美競爭已經具有全球性,美國希望藉着俄烏衝突的機會將歐洲綁上對華競爭的戰車,這一目的已經從馬德里北約峰會中顯露無遺。馮德萊恩在其國情咨文中也指出了歐盟方面有計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涉及經濟科技等方面。因此美歐協同的趨勢值得警惕。

  (二)美國以微晶片為由頭,裹挾台灣才是用心所在

  台灣在微晶片行業的主導地位一直是美在亞太地區的經濟保障,但受到台海局勢的嚴峻挑戰。當前台灣製造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微晶片,這些微晶片幾乎用於所有電子物件,世界大約92%的先進微晶片都是在這個島上的少數工廠生產的。⑨如果兩岸統一,對美晶片供應或產生不確定性:美擔憂微晶片工廠最終被中國控制,或者它們在衝突中被毀。無論哪種方式,對美來說,都相當於一場全球晶片供應鏈的重構。美擔憂中國可能限制美及其盟國獲得先進晶片,從而大大削弱美國的技術、經濟和軍事優勢。但如果晶片工廠遭受破壞,對於西方世界的產業鏈就相當於經歷一場嚴重經濟危機。

  如果中美直接發生衝突,美最為關切的議題之一就是台灣微晶片的生產停滯將不僅僅是放緩或瓶頸,而是意味着全球近三分之二的依賴它的行業的供應突然完全停止。面對這樣一種考量,美國會兩黨都在醞釀做出措施推進美台防務合作。很多美專家認為台灣在微晶片製造領域近乎壟斷,在這些技術專家看來,中美之間的台灣問題本質上仍然是一個供應鏈問題,因此擺脫這種潛在災難的最佳方法是擴大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地方的生產,兩黨一致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將資助價值 530 億美元的項目,其目標明確是「發展對美國競爭力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半導體的國內製造」。但是完成工廠建設的時間成本高,美國協助提升台灣的防禦能力對美國來說則具有更為低廉的成本,且具有立竿見影的經濟收益。

  「印太」地區是中美戰略競爭的主要地帶,美視海洋為兩國影響力競爭的關鍵領域,包括東海、南海、台海。QUAD與AUKUS重點關注中國在台海地區的政策和行動。⑩
參考文獻:

  ①李曉璇,劉大海,碳邊界調節機制下的海洋經濟發展影響與對策[J],《自然資源情報》,2022.6:20.

  ②Eric Egan, 2022.8.5 https://itif.org/publications /2022/08/05/remote-and-hybrid-are-the-future-of-work-even-for-federal-employees/

  ③李磊,數字化轉型:遠程辦公文化建設的關鍵[J],《中外企業文化》,2022.9:19

  ④美國商務部官網,Statement from U.S. Secretary of Commerce Gina Raimondo on Signing of CHIPS and Science Act,August 9, 2022, https://www.commerce.gov/news/press-releases/2022/08/statement-us-secretary-commerce-gina-raimondo-signing-chips-and-science

  ⑤詳見「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Division A summary,p2.

  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2018年首季加拿大GDP增長0.3%」,2018-6-1, http://vancouver.mofcom.gov.cn/artical/jmxw/201806/20180602756393.shtml

  ⑦於大皓,基於區位熵分析法的油氣產業依賴度與國際合作[J],《國際石油經濟》,2021,29(11)。

  ⑧新美國安全中心官網,」Rewire semiconductors and US Industrial Policy」, 2022/9/19. https://www.cnas.org/press/press-release/new-cnas-report-rewire-semiconductors-and-u-s-industrial-policy

  ⑨Jason Matheny, 2022/10/3 https://www.rand.org/blog/2022/10/the-us-has-a-microchip-problem-safeguarding-taiwan.html

  ⑩吳士存,美國「印太」海洋安全戰略的「陣營化」趨勢[J],《世界知識》2022.21:12.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