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董建華的比喻

2016-11-14
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資深政治評論員
 
AAA

 CLIFF_WEB.jpg

據報,前特首又是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董建華,在出席「團結香港基金會兩週年晚宴」致辭時表示,香港立法會的宣誓風波是對「一國兩制」的衝擊;但在這樣的大是大非事件上,香港人表現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一點兒都不含糊」,「港獨」根本就沒有市場。同場,他也引用了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話,指「切不要以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來管,中央一點都不管都萬事大吉了,這是不行的。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中央確實是不干預特別行政區的具體事務的,也不需要干預,但是特別行政區是不是也會發生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難道就不會出現嗎?」最後,他還有一個比喻,說「香港在一國兩制問題上是不可以退的。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向前一步,才是我們的希望。」

不知何故,我認為在野的董建華比在朝的董建華思路清晰,表達流暢,而且言之有物,棉裏藏針。在他話裏,可供討論的有三點:

一)「中國認同」是不同立場甚至互相敵對的港人的最大公約數。為中國人和非中國人劃下界線,套句共產黨常說的話,是「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即使是那些對中共不滿的港人,在更大的中國論述裏,也不能對侮華的言論視而不見的。梁游二人錯估形勢,以為自己的小圈子就代表所有港人,忽視廣大的中國大陸是香港歷史文化的根,這種近四千年的文化同源,歷史共生,深植港人的文化基因裏,怎會因一群少不經事的小朋友的叫囂就一刀兩斷?梁游代表了部分香港年青人的投機和無知,一罵激起千層浪,成過街老鼠,是自取其辱。

二)鄧小平關於香港說了好多話,董建華引他這段話,既是港人的反省,也是北京的反省。在回歸之初,北京對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是關懷保護過了頭,仁慈有之,寬容有之,當時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不管香港比管好!」結果?今天的香港就是歷史書本上常說的「尾大不掉,積重難返」,要管,難管。不過,我還是有點樂觀的。香港是一個在英國強權下殖民百多年的商埠,香港人經過的大場面數不勝數,造就了港人的精明、計算和勤奮,甚至有點滑頭。香港之有今天,不就是港人靈活處世、不講大道理的成果嗎?不要看今天的反對勢力來勢洶洶,香港政客多是投機分子,見風使舵能力獨步天下,把界線劃得更清更細,是有助香港長治久安的,是固本培元第一步,還有漫漫長路呢。

三)董建華有關「退一步萬丈深淵」的比喻,是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我想起了習近平警告台獨時的「地動山搖」。「萬丈深淵」是什麼結果?過程是怎樣?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小視大以智」,提出一國兩制時,大陸百廢待興,香港欣欣向榮,是香港在歷史上的最高峰時期,那時的香港也常以老師自居,陸弱港強的對比使一國兩制的安排對港極有利。聰明的做法應是守着一國和兩制的底線,既要有別於內地,又能有益於內地;退可守着香港的和而不同,進可為中國的復興加油添力。但今天的發展結果卻是最笨的人也不會想到:在兩制的保護下,勾結外國力量去挑戰一國。這種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狂妄,等着他們的就是「萬丈深淵」,只是在同一城市裏的人卻有可能一同陪葬!

最後,我引用李光耀在1993年辜汪會談前夕對兩岸關係提供個人見解,他用語淺白,道理清楚,他的話可和董建華的互為借鏡:

「中國10年後會比現在更強大,你現在跟他談,或10年後跟他談,何者對你有利?你們要找出兩岸能夠具體合作的方式,或者落入彼此衝突的深淵,你們必須做出決定。」

 

 
延伸閱讀
  • 香港立法會19日早恢復對基本法23條草案(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的二讀辯論,全體委員會6時30分許通過修正案,並在近7時三讀投票,全體一致通過。 二讀三讀前後大約耗時10

    紀碩鳴  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