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汶 :讓兒童與展品「真‧互動」的博物館

2017-01-31
趙嘉汶
八十後幼稚園校長
 
AAA

MUSEUMAA.jpg
美國一間博物館設有由真飛機模型組裝成的攀爬設施。(City Museum片段截圖)

當說起兒童公共空間時,香港多能提供的只是公園或室內的遊戲室,形式單一。反觀外國、中國甚至台灣,真正的兒童公共空間能讓兒童走走跑跑跳跳爬爬,亦可容讓兒童與「空間」、「藝術品」、「廢物」進行互動,自由放任地玩,隨心所欲地創作。縱然西九文化區於本月曾舉辦「玩轉油尖旺街角@西九」,活動內容包括說故事、做勞作,嘗試加入更多互動概念,惟只屬「one off」性質的活動。兒童公共互動空間的概念,仍未能在香港廣泛推行。 

根據不同的教育學家理論,如皮亞傑、杜威等,強調兒童學習的模式是利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及表達,「做中學」及「從實際操作中建構知識」。筆者曾於2015年協助舉辦第六屆幼兒美術國際會議,其中歐美學者表示美術館的展覽,能夠容許兒童跳著舞、唱著歌表達自己對展品的感受。甚至有藝術家捐贈自己的作品到學校,讓學生能夠長時間欣賞及觀察藝術品,並且動手對該藝術品進行二次創作,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發展(Aesthetic Development)。在提升兒童的創造力(Creativity)方面,如北京798藝術區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常設大型繪畫區讓兒童在牆上創作;台灣的板橋435藝文特區亦讓兒童在地上以粉筆繪畫,讓兒童明白創作不是單純地在紙上。 

MUSEUMBB.jpg
博物館滿足兒童向上攀爬的欲望。(City Museum片段截圖)

另外,在美國密蘇里州的City Museum的各類活動裝置的設計概念皆以「hands on learning at its best」出發,讓兒童「任爬」、「任摸」,顛覆了博物館一概「不准觸摸」的印象。戶外設有接近10層樓高的由鐵絲網、真飛機模型組裝成的攀爬設施,讓兒童以鳥瞰角度看世界;屋頂上設有突出了半個巴士車身的藝術裝置,供兒童靜心欣賞;屋內亦有各式各樣的地洞及旋轉型裝置,滿足兒童向上攀爬的欲望。中國部分新建商場內部更設有攀爬的繩網架,兒童需要戴上安全帶及安全帽,並由受過專業培訓的教練教授兒童攀爬。家長只需要坐在繩網架旁的咖啡店看著孩子,偷得半日閑。可是,香港的兒童若需要參與此類活動,多只能走到的戶外活動中心。 

筆者期望政府在建設各類兒童公共空間時,不單純只是提升兒童體能發展而建設,亦需多利用具童趣的建築設計、能互動的藝術裝置及融入大自然元素(如樹屋、爬山丘),以使兒童能與各類設施「真‧互動」及「多‧互動」。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