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霾澈:法國大選對香港民主的啟示

2017-05-05
會稽山
學研社研究員
 
AAA

F1.jpg
首輪投票中,馬琳勒龐的支持者在集會上慶祝。(新華社)

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將於本月7日舉行,根據民調,中間派馬克龍將輕鬆擊敗極右翼馬琳勒龐,成為新一屆總統。這屆選舉之所以備受全球關注,因為結果對法國乃至歐洲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但在筆者看來,這次選舉對民主制度的顛覆性衝擊也許更值得深究,歐美的民主制度可能已經走入死胡同,這對於香港的民主之路應該走向何方,也有著莫大的啟示。 

這次法國總統大選的準決賽比決賽更為精彩,第二輪投票的結果基本上大局已定,但第一輪投票時,卻有四人的支持率不相伯仲,誰都沒有百分百把握能夠進入下一輪。在四人之中,只有菲永一人來自傳統大黨:右翼的共和黨;左翼的社會黨現任總統奧朗德因為支持率僅有個位數,乾脆放棄連任,他的黨友哈蒙也受到牽連,在初選時就被大幅拋離。而最終進入決賽的,則無一來自傳統大黨。所以與其說是選民選擇了馬克龍和馬琳勒龐,不如說是拋棄了一直壟斷法國政壇的傳統大黨。 

法國是現代民主制度的發源地之一,一直以自由、平等、博愛自居,因此是香港不少民主派心目中的聖地。但歷史偏偏向法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這個世界上最早出現民主、最為標榜民主的國家,很可能會親手葬送民主,因為她再也背負不起民主這個沉重的道德枷鎖。 

民主成法國枷鎖 福利主義衍生經濟困境 

源於經濟平等理念的社會福利曾經是法國的驕傲,政黨為取悅民眾競相增加福利,但最終導致財政無以為繼。更可悲的是,在民主制度下幾乎無法進行有效的改革。其實解決方法人人都知道,不外乎開源節流,當前法國的稅率已經冠絕全球,所以基本已經沒有加稅的空間。奧朗德在上任之初,為了解決財政赤字並維持福利政策,對富人徵收高達75%的稅率,卻僅僅獲得了數億歐元的稅收,還造成了大量企業、資金和人才的恐慌性外逃,完全得不償失,政策最終只能停止。 

開源失敗後,唯有節流一途,但這等同引爆法國政治的火藥庫。奧朗德在財政危機和經濟困境面前選擇屈服,違背了此前不削減福利的諾言,頒布降低勞工福利的新《勞動法》,這引發法國的大規模暴動和騷亂,奧朗德的支持率插水至4%的個位數。在奧朗德之前,法國已經有多屆政府因削減福利而在選舉中失利,在民主制度下,面對街頭的抗議浪潮,政府幾乎毫無招架之力。為了贏下選舉,之後的選舉中沒有政黨敢於倡議削減福利,甚至還要增加,法國的民主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多數人看重眼前利益 無視國家長治久安 

法國人難道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嗎?為了國家和整體國民的長遠利益,能不能犧牲一下眼前的好處呢?結果已經非常清楚,沒有多少人願意吐出已經咬在口中的肥肉,每當有人試圖奪取時,必定引來最瘋狂的反撲。這就是民主制度最大的癥結所在,因為並非每一個人都具有理性、公正、有遠見等實行民主制度的必要前提,而從不少國家的情況來看,更多的人其實是非理性、自私、短視的。當這樣的人在選民中佔多數,又怎麼能夠保證選出一個最優秀的領袖呢?又怎麼能夠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呢? 

在二戰之後,全球經濟急速發展,政府有充足財力維持福利,民主制度看似無懈可擊。但當經濟發展停滯之後,原有的福利無法維持,民主制度立刻顯得漏洞百出。選舉往往並不是兩利相權取其重,而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選票只是為了發洩心中的不滿,把一個不堪的政府選下去,把另一個不堪的政府選上去,周而復始,完全曝露了民主的弊端。因此連民主制度最堅定的支持者美國學者福山,也承認要對他“民主是人類社會演化終點”的結論進行修正。 

民主非完美萬能 值得港人反思 

由於法國在困境面前毫無辦法,使得民主制度也越來越受到民眾質疑,而這一認知也反映在此次的選舉結果之中。2016年底法國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77%的法國人認為民主制度運作愈來愈差(2014年為63%),僅有3%的人認為越來越好; 32%的法國人認為其他政治制度可能與民主制度一樣好(2014年為8%)。 

當歐美的傳統民主國家紛紛出現問題,充分證明民主制度並非完美、並非萬能,甚至開始反思民主的時候,香港的民主派卻將民主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似乎有了民主就一切萬事大吉。歷史上最熱衷踐行民主的是希特拉,極度善於煽動民眾的他,每當有離經叛道之舉,便利用民主之名進行公投。那麼,香港的民主派,到底是無知幼稚還是另有所圖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以色列作為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應好好守護其完善的司法體系,而不是和許多極權國家的政客一樣為了個人的享受而損害國民的利益。在任何一個高度發達的民主國家,沒有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所作所為若是應用美國法律則早該被彈劾,因為腐敗和貪污已經構成了不適合繼續領導政府的必要條件。沒有人願意看到一個民主國家因為某個貪婪的政客,

    趙雲帆  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