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冊:生前思死後

2017-05-09
言冊
文化工作者
 
AAA

sad1.jpg

魯迅曾寫了一個故事:有人家生了小孩,道喜的眾人預言孩子當官發財,唯獨一人斷言孩子將來必死。這位勇士雖說出真話,但顯然無人愛聽。死亡是全人類的終點,可是會去積極思考身後事的人又有多少呢? 

早前台灣作家瓊瑤就高調透過社交媒體發文,要兒子不可為自己安排靈堂和殯儀,只願火化後花葬,拒絕任何宗教儀式。這樣的通告真正發人深省;隨著年紀漸長,出席的葬禮越多,見完神父見道士,既破地獄又唱聖詩,躺在棺木之中的逝者倒可能是死了更熱鬧。我亦曾有數位朋友明明無宗教信仰,卻因家人的安排或殮葬場地的考量,終於在死後「被信教」。 

那個晚上,我坐在那人頭滿滿的教堂,心中緬懷著那位沒有宗教信仰的朋友;耳邊只傳來神父讀經,卻沒有多提朋友的生前事,我有點迷惘。又,另一個晚上,看著靈堂上外公那永遠慈愛的笑容,本來想好好的大哭一場,刺耳的破地獄聲音竟讓眼淚都倒流,我已不知所云。 

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已經有許多無可奈何,如果連過世都失去自主,大概會心有不甘。其實瓊瑤的做法並非首例,香港數年前開始陸續有機構和社企推出與死亡相關的各種服務,例如籌辦生前最後派對的「光靈」和接收預囑喪事安排的「毋忘愛」。能夠有專人處理生命最後一刻的所有,既省下了親友的心力,亦可確保一切如己所願。現時使用此類服務的大多為長者和末期病患,其他人可能以為死亡仍然遙遠而不會多加深思,但死亡又豈有遠近之分? 

為了最後一程安心地走,我最近向身邊人交代了一切從簡的意向,亦詢問了好友們的意向;有人想安排沙灘葬禮,有人希望請魔術師到靈堂表演,反正討論從沉重變成熱鬧,越說越多想法。是的,死後或許已無知覺,但起碼有一個紀念逝者的機會,就為逝者圓願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