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霾澈:再論「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2017-05-23
會稽山
學研社研究員
 
AAA

tyw1.jpg
蔡英文民望持續低迷。(大公報資料圖片)

5月20日是蔡英文上任一周年紀念,當年挾太陽花學運的勢頭,民進黨橫掃台灣各大選舉,最終將蔡英文送上總統寶座。太陽花學運中令港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口號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說的是香港回歸後加深了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民眾深受其害,台灣應警惕服貿協議可能帶來的類似效應。最終,服貿協議被擱置,但是台灣的民眾並沒有因此而堅定地一直站在蔡英文一邊。僅僅一年過去,民調顯示,蔡英文的滿意度幾乎被腰斬,她對這種從天堂到地獄的巨大落差,相信感受必定十分深刻。 

不少意見認為,蔡英文失去民眾的支持,是因為她無法兌現當初對民眾的美好承諾,而民眾最在乎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好處。拿破崙曾說,我可以從容應對敵國的千軍萬馬,卻從不敢輕易對巴黎加稅;希特拉在二戰中偏執地與經濟專家對着幹,在國家財政近乎破產之下對民眾始終堅持「永不加稅」。因為他們十分清楚,普通人最關心的可不是什麼民主自由之類的高尚理念,而是衣食住行之類的庸俗之物。於是乎,拿破崙和希特拉在滿足了民眾的切身利益後,在國家大事上一再出格,也能得到民眾擁護。 

經濟全球化催生佔中及太陽花學運 

任何政治理想,不管有多麼神聖,都必須能夠給予民眾以實惠,才能延續下去。而當切身利益受損的時候,民眾的反撲也是最凶悍的,這是為何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和魏瑪共和德國後期,浪漫的法國人和嚴謹的德國人也能夠化身成為暴民。當台灣的大部分工薪階層,並沒有隨著兩岸之間愈來愈緊密的經濟聯繫而受益,反而在企業遷往大陸的過程中不斷受損,他們的不滿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當民進黨將服貿協議解釋為大陸對台灣本土產業的衝擊和毀滅,太陽花學運能夠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並不奇怪。 

香港和台灣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在和大陸經濟往來的過程中,普通民眾的利益反而受損。但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並非兩岸三地獨有的問題。隨著全球化貿易的深入,各個發達經濟體都出現了嚴重的產業空心化和低廉外來勞動力大量湧入的問題,並對當地普通民眾的收入造成了劇烈衝擊,更使得發達經濟體民眾愈來愈偏激排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特朗普才得以當選,西歐各國極右翼排外力量才得以崛起。因此,無論是太陽花學運還是香港的佔中,都是經濟全球化之下的產物,與民主自由關係不大。 

抗拒與大陸經濟融合並非正確之道 

服貿協議雖然被擱置,但是台灣的經濟並沒有好轉,因為這是全球化的大趨勢。即使台灣從此與大陸隔絕,台灣的企業也不會留在本土,而是遷往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產業空心化無法避免。但是當大陸的經濟發展至和台灣相當的水平之後,這種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將在兩岸之間逐漸消失,屆時大陸反而是台灣人發展的巨大腹地。所以,太陽花學運時的崇高口號,雖然感動了無數台灣人,但蔡英文如果依然無法滿足台灣民眾對物質的需求,民眾必將棄她而去,只能留下一個「空心蔡」的名號。 

台灣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抵制大陸並不是解決全球化帶來的問題的正確之道,即使香港泛民和本土派主張和大陸切割的訴求能夠實現,也不過是重複台灣的舊路而已。相對台灣而言,大陸與香港的關係更為簡單和密切,因此經濟的融合也將更為容易和更早見效,當香港能夠從中獲益之時,就是「港獨」消亡之日。筆者認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個口號屆時才將真正實現,當大陸能給台灣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之後,誰都無法阻擋台灣人前往大陸的腳步,這也是為何大陸不急於統一的主要原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