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為問責制度重新定位

2017-08-10
張景宜
媒體工作者
 
AAA

offi.jpg
日前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中)陪同副局長廖振新(右)及政助馮英倫見記者。(文匯報資料圖片)

當年董建華政府推動高官問責制,為了讓政府決策局與三大司長,從公務員制度脫勾,同時希望吸納來自不同政治光譜和不同界別的人材,進入政府服務公眾。在曾蔭權年代,他增設了副局長與政治助理的職位,擴大覆蓋面,吸引年輕的政治人才加入政府問責班子當中。 

高官問責制原意非常好,參考了美國的政治團隊和內閣組成,在過去十多年間,成功吸引了各式各樣的人才擔任局長及其他問責職位。各人的表現,坊間有不同評價。上屆政府有些官員的評價未如理想,民望長期處負數狀態,受盡建制、泛民兩方批評,但他們仍可以署任至任期完結為止,做法並不理想。趁著新政府上場,問責制也應該來個新的定位和變革。 

應訂立透明招募機制

林鄭月娥上任後,首次民調民望就顯著急升,來自民主黨的羅致光局長更處民調之首,可見市民對現屆政府相當有期望。林鄭月娥更應該把握當前勢頭,除了利用政治問責制吸納更多來自各方各派的政治人才,改善政府施政表現外,亦應該想想應該擴大問責制,以及訂立公開透明的招募機制,讓有志服務香港的年輕人,能夠在政務官,政黨系統和智庫外,多一條出路。 

政府現時主要決策架構有三司十三局,除了律政司司長不設政治助理,公務員事務局不設副局長和政治助理外,各個司局長都需要由行政長官提名,再交中央政府核準委任外,其餘副局長、政治助理毋須交由中央政府任命,因此彈性相對較大。透過這類職位吸納各黨各派各界別的人才,比透過司局長任命更為容易。而最新傳聞的名單中,也涵蓋了政黨、傳媒和商界人士,非常全面。 

決策局需增聘社交媒體專員

但是,現時問責制度也有不少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副局長與政治助理權責並不清晰,公眾也不太明白他們實際的工作範疇和內容。副局長在現時的職務分配當中,會在局長離港是出任署理局長,因此副局長的職能,應該為協助局長,處理日常決策局的事務,以及代表局方出席各項會議和活動;而政治助理則應該為代表局方,與各政黨、議員、團體進行政治遊說的工作,尤其協助局方推動政策提議,並與各方商討一個共同接受的方案。在如此沉重的工作量下,個別決策局應該增聘政治助理和社交媒體專員,局長也需要多加一些編輯和語文助理負責講稿和處理日常職務。 

分工清晰化,加上吸納一些知名、具公信力的各方人才加入政府,對政府形象百利而無一害。報章刊出各局暫定的副局長和政治助理人選,有些仍然具爭議性,但不少是優質的傳媒人和專才,整體來說,對新政府有正面的作用和效果。令人期待新一屆政府可以開創一個更包容各方的局面,進一步令推動政策效率提升。 

在今時今日,政令要通,就應該盡量令各方理性討論,心悅誠服地支持政策建議,而不是單靠「數夠票,就通過」的形式推動各項法案和政策,尤其是具爭議性的議案。政治問責制度重新定位,除了改善政府施政,更是為了整體公眾利益著想。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