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論粵省單方面開放香港私家車便捷進入

2017-08-14
劉瀾昌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
 
AAA

guan1.jpg

一國兩制保護了香港,但是也限制了香港。這是筆者長期觀察的結果。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北京時表示, 特區政府已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框架的協議文件,很快會將意見交給國家發改委,盡快推展有關工作。筆者認為,一些官樣文章,應該實實在在承認香港與內地合作中被兩種法制所帶來的障礙,並切實加以克服,使到香港因一國兩制所得的優勢最大化,而因一國兩制所帶來的障礙最小化。

盡量減少兩制帶來的絆腳石

筆者認為,當下粵港澳大灣區推進首先要做的實務是,盡量減少兩種制度給香港與內地互聯互通所帶來的絆腳石。筆者的建議是,廣東省要盡快單方面開放香港的私家車便捷進入,這正如香港高鐵一地兩檢是香港未來聯通全中國不可撼動的重要一環一樣,粵省大幅度開放香港私家車便捷進入內地通行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一國兩制,一地兩檢還要如此費心思、謀求合理還要合法嗎?為反對而反對的人也自然說不出什麼理由。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羅湖這條線,香港人假日就可以自由駕車到廣東以至全國暢遊,就像一河之隔的深圳人一樣。筆者相信,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新標誌,將不僅是香港高鐵一地兩檢,而是香港的私家車進入內地愈來愈便捷;即使未完全享有「國民待遇」,也至少像歐洲《神根公約》各國那樣方便。

當然,這是粵省對香港單方面開放,而內地的私家車依然不能對等進入香港。很簡單,香港承受不了;而內地車大量入港而造成擁擠,對他們同樣是不方便,不是樂事。當下,粵省已對澳門的私家車放了個小口,澳門車可以適量進入橫琴。廣東對澳門一直較大方;這個大方,同樣也應該適用香港。事實上,廣東開放香港私家車進入,所得之利遠遠多於帶來的不便。

香港之所以出現反對高鐵一地兩檢,原因是多方面,政治上的不再囉唆,而在經濟層面,筆者認為,事實上是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前景的彷徨,不要說一些升斗市民、一些中小企業主,就是一些數一數二的大財團,都異常大手筆出售香港的優質資產和項目。如果說這僅是商業行為、依然對香港有信心,那未免太牽強了。客觀說,香港就是處於一個經濟發展的十字路口。用廣州暨南大學港澳研究所教授封小雲的話說,香港經濟快速發展的高峰期已過了,原有的優勢逐漸喪失,而原來潛在的劣勢則逐步浮現。她在她的新著指出,香港經濟的回歸之路其實是從中國改革開放就開始,而九七回歸時已到高峰期尾聲。事實上,香港曾一度是泛珠三角地區的「龍頭」,深圳也信誓旦旦要做香港的「後花園」。香港不能保住「龍頭」地位,其實就是優勢漸失、劣勢浮現的一個標誌。原因何在?國內外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是主要的,但是香港「磚頭」的誘惑也是不能不承認的,在珠三角做廠哪有香港房地產發財快。香港廠家在內地打拼40年,竟然就沒有鴻海的郭台銘,也沒有華為的任正非、格力的董明珠,更沒有馬雲、馬化騰。這是值得香港的經濟學者深思的。

不過,歷史事實說明,香港經濟的高峰離不開內地,而未來香港經濟的第二春也必然要借助已成氣候的居世界第二位的內地經濟腹地。「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則是兩條快車道。但是,具體怎樣做呢?

大灣區規劃下的“兩地車牌”制度改革

根據7月1日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明確廣東省主要構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先進製造業基地;香港主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澳門主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筆者發現,這不過是說了各自的發展方向;然而要搞大灣區,是要將各種三者的分力扭成合力,否則做不做還不是一樣?

粵港澳大灣區,要趕超紐約、舊金山、東京等世界級的大灣區;但是,顧名思義,人家大灣區都是一個中心,而粵港澳則是3個中心、3個邊境和關稅管理區。粵港澳的3個中心,其實不是廣東、香港和澳門,而是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還排不上。當下,廣州和深圳就誰也不服誰,但是他們畢竟是一種制度、一個省領導,因此他們的融合必然容易過港澳。相信,未來5到10年,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同城化」和「一體化」可以達到其他世界級大灣區的水平。但是,港澳怎麼辦?怎樣解決在一國兩制下實行跨境管理的矛盾?

站在香港的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也是回到文首的話,是如何使到香港因一國兩制所得的優勢最大化,而因一國兩制所帶來的障礙最小化的問題。筆者相信,站在廣東省、深圳和珠海的本位立場,他們多數會認為「不關己事,高高掛起」。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互聯互通——很可能需要「香港出聲,中央出手」。

事實上,鑑於粵港澳大灣區「3個中心、3個關稅區」的特殊,如何縮窄「跨境管理」的障礙,是第一位的基礎工作。這一步如果不能獲得突破,所謂的大灣區是一個空話。

要求廣東省府單方面開放港澳私家車便捷進入,他們可能因為「不對等」而不樂意。但是客觀事實是,香港和澳門地方狹窄交通擁擠,要對等開放予內地私家車是不現實的。而內地則可以承受更多的香港私家車進入。第一,香港目前私家車量約50多萬,而深圳就約200萬輛。第二,貨櫃車進出香港呈減少趨勢,開放更多的私家車進出也只是彌補減少量,不會造成驟增。第三,可緩解港珠澳大橋流量不足問題。第四,香港私家車入粵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遠大於成本。

當然,便捷就是要大幅改革當下的「兩地牌」制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本文原刊於《明報》觀點版8月11日,獲作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在港人的口頭、心裏,卻每每自外於大灣區,常將香港、澳門從大灣區中抽離,並不認為是其中一份子

    方蘅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