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建制派口中的「大灣區」算甚麼?

2023-07-20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3-27 at 10.37.18 (1).jpeg

由於歷史的緣故,香港在回歸前曾受港英殖民統治,「內地」一詞便成了「港澳地區以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的官方稱謂,此一稱謂隨着香港在回歸後實行「一國兩制」而被保留下來。與此同時,自當年國共內戰結束後,兩岸呈分治狀態,台北當局將港澳和台澎金馬地區以外的中國其他地區,一律稱之為「大陸」,部分滯港的國民黨殘餘勢力跟隨之,令部分港人受其影響,「大陸」便逐漸成了「內地」的另一種民間稱謂。

可以說,無論「內地」還是「大陸」,都蘊含着不同的政治意涵,除非不知詞源或者政治觸覺不敏銳,否則一個人選擇使用何種稱謂,在某程度上反映着對方的政治立場,所以在回歸後的一大段日子裡,反對派仍慣性地把「內地」稱為「大陸」,及至所謂本土派崛起,則刻意把「內地」稱為「中國」,以此凸顯其「港獨」的政治主張。

及至近年,隨着「大灣區」概念近年被提出,部分反對派及其支持者便開始棄用「大陸」此一稱謂,而是選擇把「內地」稱作「大灣區」,部分媒體亦跟隨之。然而,「大灣區」正式的官方全稱,其實是「粵港澳大灣區」,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覆蓋範圍除了包括廣東省珠三角地區九個城市之外,還包括香港和澳門特區,這是「9+2」此一坊間通俗叫法的由來。

正因如此,不論這些人究竟是故意,還是建基於無知,以「大灣區」取代「內地」或者「大陸」的叫法,其實有着竄改「大灣區」本來定義,甚至是拒絕承認香港在「大灣區」之內,抗拒香港跟大灣區內其他城市融合的意味。有趣的是,若說用「大灣區」取代「內地」之人,本身是反對派中人,尚可同情地理解,但是用者本身若是所謂建制派的話,便有點奇奇怪怪了!

以近日內地正諮詢《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坊間關注會否在香港實施的新聞為例,身兼全國人大常委的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接受訪問時,除了估計該法不會加入《基本法》附件三外,亦在談及香港如何加強學生對於國家歷史及國情的認識時,建議大學應讓學生最少在「大灣區」上課半年。很明顯,李氏口中的「大灣區」,並沒把香港特區包含在內,否則本地學生本來已一直在「大灣區」上課,所謂的倡議究竟意義何在?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我們可從言論的上文下理,得知對方口中的「大灣區」是指「港澳以外的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沒必要咬文嚼字,但問題正如前文所述,不少地域上的稱謂本身,便蘊含着特定的政見立場在內,而這種竄改「大灣區」原有定義的做法,本來有着反對派排斥「大灣區」概念的意味,作為建制中人不應跟着使用,以免陷入對方的語言陷阱。

當然,比起「大灣區」一詞的誤用,部分建制派抱着山頭主義的心態,妄用「大灣區」概念,藉此將本應由香港本地解決和消化道問題,推卸到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頭上,此一現象更加值得正視。以政府之前提出的輸入外勞計劃為例,便聽從部分建制派支持的建議,放寬僱主必須為外勞提供本地住所的限制,容許僱主在「大灣區」提供住所,其結果必然是間接增加鄰近內地城市的交同壓力,亦會推高當地的房租,變相把香港本地及外企僱主所節省的人力資源成本,轉嫁到鄰近的內地城市身上。

近日另一個更離譜的例子,便是鑽石山發生精神病患疑似病發後斬人的案件後,立法會討論如何為精神病患者提供治療康復等支援時,自由黨邵家輝議員發言時便建議「會不會釋放他們在大灣區」,雖然他隨後接受訪問時指絕無將所有難題都送到「大灣區」的意思,但他指精神病康復者可參考兩地養老服務合作的模式,仍顯示他未發現即使是兩地養老服務合作,其實也是把香港自身的民生問題,交給內地鄰近城市消化。

由是觀之,「大灣區」作為一個促進粵港澳三地融合和共同發展的地域概念,部分建制派似乎未有深刻理解,造成說話之時失言,有意或無意地把香港與「大灣區」對立起來。另一方面,香港雖在完善選舉制度後,理論上落實了「愛國者治港」,但是部分人在骨子裡,其實仍抱着「香港優先」的本位主義心態,使「大灣區」變成他們眼中的香港問題收集站,變相增加兩地之間的隔閡,不利於真正的融合和發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港人的口頭、心裏,卻每每自外於大灣區,常將香港、澳門從大灣區中抽離,並不認為是其中一份子

    方蘅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