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碩:東盟50年

2017-08-15
馬凱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AAA

ASEAN1.jpg

我們生活在一個麻煩的時代,在大部分地球最繁榮的地區,照樣縈繞著悲觀情緒。許多人認定國際秩序正在分崩離析。有人擔心文明的交鋒近在眼前,甚至已經開始了。 

但是,在一片黯淡中間,東南亞為人們提供了一絲希望的曙光。該地區近幾十年來進步巨大,實現了此前無法想像的和平與繁榮。而這一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東盟。本月,東盟將迎來成立50周年。 

東南亞是全世界最多元化的地區之一。其6.4億人口中包括2.4億穆斯林、1.2億基督徒、1.5億佛教徒,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印度教徒、道教徒、儒家和共產主義者。域內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2.61億人,而汶萊只有45萬人。新加坡人均收入高達每年52,960美元,是老撾(2,353美元)的22.5倍。 

這一多樣性讓東南亞在形成域內合作方面處於嚴重的劣勢。1967年東盟成立時,許多專家認為其維持不了幾年。 

當時,東南亞是一個既貧窮,又問題重重的地區,英國歷史學家費雪(C.A. Fisher)稱之為亞洲的巴爾幹。越南戰爭尚未結束,中越戰爭等著開打。許多人將成立東盟的五個非共產主義國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視為多米諾骨牌,只要有一個鄰國導向共產主義,或陷入內亂,這些國家就會逐個崩潰。 

東盟曾被認為壽命短暫

但東盟打破了這些預言,成為全世界第二成功的區域組織,僅次於歐盟。每年,東盟都要舉行1,000次會議深化教育、衛生和外交等領域的合作。東盟與中國、日本、印度、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FTA),並成立了一個東盟經濟共同體。如今,東盟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有望在2050年躍居第四大經濟體。 

我在我的新書《東盟奇跡》(The ASEAN Miracle)中指出,多重因素奠定了該地區的成功。首先,反共產主義提供了強大的合作激勵。強力領導人,如印尼的蘇哈托、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讓這一組織保持團結。 

東盟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航的時機也恰到好處,美國、中國和域內成員國的戰略利益形成了趨同。但即使在冷戰結束後,該地區也沒有像巴爾干地區一樣爆發衝突。東盟國家保持了合作的習慣,到20世紀70和80年代,合作已成為東南亞的常態。 

事實上,東盟此前的共產主義敵人——柬埔寨、老撾和越南都決定加入其中。結束了幾十年的孤立的緬甸亦然。東盟接納緬甸的政策導致了西方的批評,但幫助其奠定了和平結束軍事統治的轉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對敘利亞等國家採取了孤立的政策,這顯然無法實現同樣的結果。) 

亞太地緣政治唯一可靠平台 

誠然,東盟絕非完美。在短期看,它的行動像一只螃蟹——前進兩步,後退一步,再橫著爬一步。

但東盟的長期成功是不容否認的。其GDP總和從1970年的950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5萬億美元。它也是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唯一可靠的平台,擁有召集全世界所有大國——從美國和歐盟到中國和俄羅斯——齊聚一堂的獨特能力。 

東盟國家仍然面臨著艱巨挑戰。南海領土糾紛製造了深刻的分歧,而美國和中國質檢的地緣政治對立的加劇帶來了更多的凝聚力威脅。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成員國的國內政局也早日益混亂。 

但東盟的歷史表明,該地區能夠抵禦這些風暴。其令人印像深刻的恢復力植根於印尼所引領的協商(musyawarah)和共識(mufakat)文化。試想,如果其他地區組織,如海灣合作委員會、南亞地區合作協會等,如果能夠堅守類似的規範,能夠嘗到多大的甜頭。 

歐盟曾經是地區合作的金本位。但它似乎陷入了一系列沒完沒了的危機,經濟增長萎靡。此外,英國即將從歐盟中脫離,看起來,尋求其他合作模式才是正途。而東盟盡管存在各種缺陷,可以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榜樣。 

2012年,歐盟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但東盟的方針也許才代表著未來方向,讓其他動亂地區也建立起穩固的合作聯繫。 

 

 

馬凱碩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與傑弗裡·頌合著有《東盟奇跡:和平催化劑》。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7.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東盟對「四國聯盟」等帶有軍事色彩的聯盟沒有興趣,尤其是美國的三個夥伴——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對中國的崛起持懷疑態度,並與美國結成軍事聯盟的情況下。東盟的主要重點仍然是和平與穩定,這也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薩賈德•阿什拉夫(Sajjad Ashraf)  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