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應對貨櫃業興與衰 貨櫃碼頭值得考量

2017-09-20
政策‧正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
 
AAA

pier1.jpg

(文: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葉文祺 助理研究員朱泰亨)

籌備一段時間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終歸在近日成立。不同專業界別的人士亦有加入小組,隨著公眾諮詢活動陸續展開,相信將會引起社會對土地供應的策略有更密切的關注及討論。就土地供應這議題,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在今年4月發表以《重啟大型填海 共建美好家園》為題的倡議報告,當中肯定填海作為土地供應來源的重要性,並提出「新玫瑰園計劃」及多個填海選址,當中包括在長洲南填海約2,000公頃興建人工島作搬遷現時葵涌貨櫃碼頭及其周邊的物流用地,以騰出位處市區的碼頭地段作住宅發展。(圖1)

 

圖1. 「新玫瑰園計劃」概念圖

 

PPI1.jpg

註:此圖則上所顯示之填海面積與形狀,均為初步假設,純粹作為表達概念之用,並不代表將來的設計。

資料來源:團結香港基金。

在以上建議提出後,社會上不少專業人士或組織,亦有就著相關建議提出其他方案,引起社會熱烈討論。例如,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周明權及建築師事務所商會主席劉榮廣分別提出在現有碼頭上加建平台,參考現時鐵路上蓋物業發展的做法,構建「天空之城」。另外,物業顧問公司高力國際亦建議搬遷葵涌貨櫃碼頭,騰出土地用以打造香港版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用作住宅及商業混合發展。而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亦建議把用地發展作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3)。

事實上,在過去十年,雖然全球頭十大碼頭的貨櫃吞吐量呈上升趨勢,頭十大世界碼頭的總吞吐量由163,503千個標準貨櫃,上升至219,037千個標準貨櫃。但香港貨櫃業的國際地位及吞吐量卻轉趨下降(圖2),香港佔頭十大世界貨櫃碼頭的比率由15%下降至9%。因此,政府應以長遠眼光,考量搬遷葵涌貨櫃碼頭,並在長洲南打造綜合物流中心,提供更多泊位及先進設施。此建議一方面可騰出珍貴的市區用地。另一方面,長洲南填海後的大幅土地不但可滿足貨櫃業未來所需,更可採用各種自動化科技,減低營運成本及增強本港貨櫃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以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圖2. 香港和頭十世界碼頭的貨櫃吞吐量(千個標準貨櫃單位)及香港在過去十年佔頭十世界貨櫃港口比率 

ppi2.jpg

資料來源:海事處。

其實除了葵涌貨櫃碼頭外,位於屯門的內河貨運碼頭及散落在市區海旁的各中流作業區及公眾貨物裝卸區等本港貨櫃碼頭設施,亦可逐一檢視,考慮是否一併整合到長洲南的新貨櫃碼頭?這一方面可騰出更多珍貴的市區用地,另一方面亦有助在長洲南打造綜合物流中心。環觀整個香港貨櫃業的滑落,尤以中流作業(註1)最明顯(圖3),隨著本港貨櫃碼頭的發展及泊位的增加,中流作業對香港貨櫃業的作用已大大減少,中流作業佔本港總貨櫃吞吐量的比率,由1992年高峰時的31%,下降至2012年的6%(圖3)。而政府的「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亦指出,內河貨運碼頭及各公眾貨物裝卸區的設施使用率更只有約一半。

圖3. 中流作業佔本港貨櫃吞吐量的比率(%)

PPI3.jpg 

資料來源:海事處及香港中流作業商會。

雖然部分中流作業及公眾貨物裝卸區用地較分散及形狀狹長,較難用作大規模住宅發展,但這些臨海用地仍可考慮改劃用作休憩用地及打造成消閒熱點,供市民享用,也可吸引旅客。例如觀塘海濱花園的前身,正是觀塘公眾貨物裝卸區,現時已是不少市民野餐、休憩及運動的好去處,亦是近年不少電視、電影及拍攝婚紗照的熱點之一。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成立,象徵圍繞土地供應的大辯論已開始。在當前土地嚴重短缺的大環境下,各方各法都值得考量,大辯論需要的是跳出現有框框,以創新思維、多管齊下的方式解決現存土地困境。基金會希望能發揮「拋磚引玉」的功能,喚起更多專業人士、智庫及社會大眾就未來土地供應來源提出意見,以客觀的數據及分析作基礎,尋求社會間的共識。

註1:中流作業是指船隻不透過貨櫃碼頭,而直接在貨船上分派貨櫃,並利用躉船將貨櫃運送到附近的中流作業區及公眾貨物起卸區起卸。

 

延伸閱讀
  • 關鍵爭議點在於政府要收回的這部分土地,對高爾夫球場的所謂「歷史價值」、日後舉辦賽事的影響是否屬於根本性的;否則,香港哥爾夫球會就是無理取鬧!至於球會本身,與其擔憂土地能否有效開發,替政府操心;不如關心一下自己。

    魏開星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