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認識中國歷史 明辨是非

2017-10-12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chinese1.jpg
 (大公報資料圖片)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 相信很多讀者都會知道,這句說話其實出於唐太宗在憶悼諫官魏徵時的說話。筆者於中史課讀到這句說話時特別深刻,更視之為一直以來銘記於心的人生格言。猶記得當年讀書時,中史科對很多同學是既沉悶,又需要死記硬背的科目。現在回想起來,倒是挺回味老師在中史科說故事,講野史的時刻,如唐太宗如何在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迫父親讓位;武則天如何運用權術取得江山,呼風喚雨; 安祿山與楊貴妃的私情等有趣故事。誠然,除了認識國家的歷史外,中史科更能教導同學許多人生的道理及訓練思維。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指教育局會在2018/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在目前的課程基礎上,持續增潤課程內容,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絕對是明智之舉。 

切勿將歷史科扣上洗腦的帽子 

提起國民教育,有人總會扣上洗腦教育的帽子,今次林鄭月娥提出的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也受到同樣的批評,著實令筆者大惑不解。須知道,香港不少學校一直以來也有教導中國歷史科,只是有些學校沒有將其獨立成科。當中的教材也是講述由石器時代至中國的近代史,同學能在中一至中三學習到各個朝代的成敗興衰,當中也會分析當年影響深遠政策,如秦朝的統一文字、度量衡、漢朝的獨尊儒術、唐朝的節度使問題、宋朝的強幹弱枝、元朝的行省制度及明清的文字獄等。在近代史中,國共內戰、六四事件等課題也絕不會迴避,老師會嘗試描述歷史事實,提供多角度讓同學思考,絕對沒有洗腦的考量。如果反對者不相信教材,也應相信老師的專業。 

朝代獨特治國策略 訓練同學思維 

在有趣的野史外,筆者認為各個朝代獨有的政策也有助訓練同學思考。在中國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不斷重演,在這離離合合中,每個朝代都因應不同的環境,採取不同的政策,然後同學可自行分析比較。舉例說,秦於在六國時期以法家思想治國,取得成功,最後成為霸主。嚴刑峻法在統一六國後卻得到反效果,最後導致人民起義造反,被劉邦及項羽推翻暴政。在劉邦建立漢朝時,其「與民休息」的做法為後來的「漢武帝」奠定基礎,讓他一展拳腳。以上是簡單的歷史事件,但是加以分析後,又會明白到一些道理,如「治亂世,用重典。」 

在經歷五年的政治鬥爭,林鄭月娥上任便專注民生,又何嘗不是採取「與民休息」的策略呢。如果同學能夠換個角度讀中國歷史,肯定獲益不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