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香港:愛美不是罪 但1/5青少年過輕就不太好了

2017-12-01
 
AAA
圖1.png
如果香港、歐洲及內地的同齡青少年「拗手瓜」,你猜誰才會獲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2016/17年度的研究數據顯示,香港學生在一眾體適能的測試結果上都較內地及歐洲兒童差。一旦比賽起上來,港隊好有可能全軍覆沒。
 
研究從「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收集的137,957名學生健康數據可見,香港學生在肌肉力量及心肺功能各方面均遜於內地及歐洲兒童,令人擔憂。柔韌度水平方面,香港兒童(10-13歲)水平最高,但僅相當於新加坡丁等水平,隨後幾乎逐年下降,17歲以後處新加坡茂等水平線下。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對此感到擔憂,指青少年體弱衍生長遠問題,成年後可能會因此影響工作,進而降低社會生產力。美國已有研究顯示高血壓及冠心病等慢性病出現年輕化趨勢,本應集中投放在老人家身上的醫療資源被分散。他更指,青少年時期體質差,意志力亦會薄弱,未來社會精神健康有問題人數會持續上升。
 
圖2.png
青少年及兒童體力遜色,自然令人聯想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出現,讓「低頭一族」增加,不愛運動。港大去年的研究發現超過七成的港孩使用電子產品多於兩小時,遠遠高於美國以及北京,佔用約一半課餘時間,在上課日子平均使用3小時,而假期則平均使用7小時。
 
即使有體育堂,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14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中學生一周平均體育課(包括聯課體育課時)只有90分鐘,比一般歐美國家少約30至60分鐘不等,更較同為亞洲地區的韓國和日本分別少30分鐘及40分鐘。雷教授批評學校過於功利,大部分資源投放在體育精英,集中於競技比賽的鍛鍊;許多社區設施不夠完善,青少年及兒童失去玩樂、運動空間,更失去從遊戲中學習社會準則的機會;家長重視兒女成績,限制玩樂時間亦不利於青少年等成長。雷教授總結,學校、社區、家長需三位一體,逐個改善才有助青少年及兒童健康成長。
 
鍛鍊少、體能差,青少年肥胖問題是否日趨嚴重?但雷教授話,其實這個群組的過輕問題更甚,有學校社工表示,厭食症在女學生裡越來越普遍。根據康文署數字,青少年階段(13-19歲)差不多每五個人就有一人體重過輕,女性過輕比例為21%,較男性為高,相差5.5個百分點。
 
不要以為只有過重、肥胖對身體不好,體重過輕亦會導致肌肉量不足,免疫系統差,更易染上慢性疾病,就連肩周炎都「拍住上」,從50肩、40肩,變為現在的30肩。雷教授指,體重過輕本應是四、五十年代因糧食不足才出現的現象,當時中國人因此被喚作「東亞病夫」。然而現今媒體鼓吹以瘦為美,青少年減少進食,影響新陳代謝,不單止對體能有害無利,更降低個人意志力韌性。
延伸閱讀
  • 本港疫情持續,多個組織向有需要市民捐贈抗疫物資。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召集人梁振英稱,每人需本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精神,全力支持及配合防疫抗疫工作,大聯盟亦採購大量防疫抗疫裝備,包括快速檢測包、成人面罩、防護衣等,向前線醫護、清潔及保安人員送上支援。

    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