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共享單車面對三大路障

2018-01-29
李道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bike1.jpg

談到共享單車,相信無人反對「原意是好」;然而,「實際卻壞」問題卻愈趨明顯。道路問題、道德問題、環保問題,正是共享單車在香港的三大路障。 

本港道路狹窄是「原罪」 

香港地狹人稠,多年來人車一直爭路,現在還要多添共享單車,豈不令香港逼上加逼?如果共享單車大量普及,即踏單車者大幅增加,則香港道路擠逼問題必更嚴重。畢竟,香港道路不如外地或內地寬廣,就連新界的單車配套也為人詬病,更莫說熙來攘往的市區了--很難想像,中環、油尖旺之類會逼滿單車;即如新界,假日要想踏單車消遣亦愈來愈逼。在香港,專用的單車徑固然少之又少,踏在行人路上又是違法,至於踏在車道上,則既阻慢交通又險象環生。2016年便有約兩千宗涉及單車的意外,當中14名騎單車者死亡,數字比私家車的5人和電單車的9人還要多。可以說,香港的道路基建既無「親單車」,於此「原罪」下,作為「舶來貨」的共享單車,究竟如何「本土化(localize)」,甚而應否在港普及? 

共享單車遭人隨處亂泊,則涉單車配套以外的道德問題。本港單車泊位當然不算足夠,但許多時候,明明有個單車泊位近在咫尺,卻總會有人將共享單車停在行人路上,做法無疑是將私利凌駕於公利之上。始終,共享單車的使用者相對較少,行人路的使用者則相對較多;一旦共享單車對少數使用者之得,構成對多數行人路使用者之失,亦即少數人的方便構成了多數人的不便,天使光環無可避免就會消減。隨著經營者及旗下共享單車的數目增加,亂泊單車的情況亦愈來愈多,甚至開始接近神憎鬼厭的地步。過往香港每見「供不應求」,由房屋到醫院床位皆然;現在,共享單車的「供過於求」也造成了道路空間的「供不應求」,無論單車是踏在路上,抑或是純粹擺在路上,香港人均已逐漸吃不消。 

製造大量閒置資源 難言環保 

共享經濟本以環保掛帥,初衷是善用現有的閒置資源;可是,觀乎香港以及其餘各地的共享單車,卻很大程度地背道而馳。一來,相關單車都屬經營者額外製造出來的新供應,堪稱是「本來無一物」,只因共享二字誕生;二來,如前所述,共享單車非但沒有善用閒置資源,反而是大量地製造新的閒置資源,尤其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製,絕大多數都是擱在街頭乏人問津,遲早都要被送到堆填區或「單車墳場」裡去。在內地,「單車墳場」已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據估計,去年內地生產了多達2000萬輛共享單車,報廢後的30萬噸金屬重量相當於5艘航空母艦。果如是,共享單車到底是環保抑或不環保?香港又是否注定步內地後塵? 

香港的共享單車,能否突破上述三大路障?這固然困難重重。至少,除非官、民、商三者攜手合作,才可看到一線生機;倘若任何一方依然故我,不去配合改進糾正,則共享單車的車毀人亡,肯定是在所難免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