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靜:浸大罷課搞得成?

2018-01-29
陳思靜
實政圓桌成員,學研社成員
 
AAA

HKBU1.jpg

浸大學生為了脅迫校長錢大康,要求校長取消先前辱罵師長的幾位學生的停學令,以及提出取消需要一定普通話水平才能畢業等要求,祭出了罷課這一招。 

罷課這招在民初至近代,無論是反對袁世凱接受廿一條,抵制日貨的抗日時代,抑或是八九民運時期,都是一個煽動民眾的大殺器,上述幾次浩浩蕩蕩的民眾運動,都是始於大學知識份子界的牽頭鼓動,但是為甚麼這次卻不靈光了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在國家機器之中,大學生是從廣大民眾當中,經過層層考試洗禮篩選之後,出類拔萃的一小撮精英,是國家人民擠出民脂民膏,好生供養培育,希望他們將來能運用自己的天賦和能力,為國家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一群。這些國家社會的寶貴人材,特別在積貧積弱的年代,更加是國家人民未來的希望,也是人民對未知將來賴以依靠的指路光芒。 

由於每一位大學生都彌足珍貴舉足輕重,所以他們的思想和看法,對於當時教育程度較低的普羅市民,有著帶領的作用。因此,他們罷課拒絕學習,或絕食自殘身體等行為,只要目的看起來正義,普遍能得到市民的同情。 

學生將自己「光環」摧毀 

然而,在現今的香港,基於基礎知識的普及,以及普羅市民相對容易取得資訊,加上大學學位普及化,兩者的知識水平大為拉近。另外大學生的水平一次又一次暴露在媒體之下,給一般市民與學生們比較的機會,甚至在某些知識範疇,市民比一些水平較次的大學生為高。因此,大學生在現在香港市民心中,再不是昔日般遙不可及。 

再者,今次事件的出發點,無論是普通話應學與否,抑或是校長的停學決定,或者是粗口辱罵師長等,學生們無論在情在理,也不站在輿論的絕對上風。事件發生之後,學生們不懂得尋求社會同情,向大眾清楚解釋闡述運動的意義,反而與社會大眾分割孤立,動輒與市民以廢青廢中廢老互相攻擊,挑起矛盾與疏離。他們還歇斯底里般貼大字報,粗言橫飛之餘,領頭者擺出的聲明粗野口語,完全體現不出身為一個知識分子該有的文化水平,把自我的學術文化光環摧毀,反變成大眾唾棄他們的理由。 

熱血有餘而智慧不足 

在這樣的情勢下鼓動罷課,又怎能得到廣大市民的同情呢?這些過激的行為甚至未能取得普遍同窗的認同,更遑論可以用來脅迫校長,令大學屈服呢?學生們連自我定位及社會情勢也一無所知,就邯鄲學步般模仿前人先輩的行為,加入自我感覺良好的放蕩,做出一場場令人側目的熱鬧劇,現在騎虎難下校方巍然不動,社會冷眼旁觀,弄成進也不得退亦不能,這個局面充分體現出年輕人熱血有餘而智慧不足的特點。 

現在的情況要麼偃旗息鼓認輸投降,要麼把行動升級孤注一擲。不過到了現在,不論他們的決定如何,大學生在這次事件上的氣勢或形象,也是全盆皆輸。對於香港的學運來說,這次重大失誤好比LOL (英雄聯盟)的送頭滅團,不可不謂元氣大傷,而這個結果卻是不可一世的青年們咎由自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由浸大學生會會長為首的20多名同學上星期用了同樣的方法抗議學校普通話豁免試通過率低造成七成人要繼續take course,並要求將普通話水平從畢業條件中取消。 整件事可謂讓人大跌眼鏡,但細想起來卻也在意料之中。大環境的惡化讓此類事件愈發頻繁。筆者觀察,3年前的佔中可謂標誌起點。

    劉予涵  2018-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