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洛洐:袖手旁觀的人們

2018-05-30
施洛洐
行為治療師
 
AAA

BY.jpg

若果,一宗致命的交通意外在你眼前發生了,你第一時間會做甚麼?

一般正常人,又或者是高分(畢竟筆者不是專家,不敢說是一百分)的答法,應該是留意現場環境是否安全,然後在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前去救人和報警吧。然而,現實中又有多少人真的會這樣做呢?「我沒有急救證書,救不到人」、 「我電話沒有電,不能報警」、「還有其他人在場吧,他們一定會處理得比我好」,這些「藉口」比比皆是,企圖將麻煩推得愈遠愈好。

這些不同人眼中的原因或藉口,原來背後也有心理學理論支持。因現場不只有自己,而不需要自己出手,心理學家將之稱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這個效應是指人們在緊急情況而有其他人在場時,會降低出手幫助的可能性,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當現場人數愈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就愈低。

這個社會心理學現象的研究,源於1964年的一件案件。一名名叫Kitty Genovese的女人在美國紐約被謀殺。據稱當時有多達38人在場,但他們都袖手旁觀,最終令行兇者得逞。旁觀者相信,在人群𥚃總有人願意出手,自己的責任被攤分得少之又少,故不需要出手。

有學習過急救的人都會知道,當救援需要旁人幫忙時,最有效率的方法不是大叫:「有沒有人能夠幫忙?」,而是有目標地請某個旁人來幫忙,例如問:「有沒有醫生護士在場?」,這做法在某程度上可以將目標人士從人群中抽離出來,增加他施以援手的機會。這方法當然不是百分百能成功,但當被邀請者是愛與勇氣滿瀉的那一代的話,他們還是會立刻伸出援手,甚至乎不用你開口便會前來幫手的。中國傳統中,所謂當仁不讓,本該如此。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現在免提裝置已不是新鮮事,看著街上的人在無對象下無故說話,已見慣不怪了。話雖如此,但有時候筆者仍不禁特別注視某些人,想觀察清楚,究竟他們是真講電話,還是扮講電話,這應該是職業病吧?

    施洛洐  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