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國偉:回顧週年房策:力度不足、決心不夠

2018-07-03
招國偉
公屋聯會總幹事
 
AAA

HOME1.jpgHOME1.jpg

上屆特首梁振英把房屋問題作為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但任內房屋問題卻愈趨嚴峻,公屋輪候時間突破平均3年,打破了政府過去的“三年上樓”承諾。現屆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剛好一週年,雖把房屋問題繼續作為政府施政的重點,提出“管治新思維”,但在解決公營房屋問題上卻力度不足,決心不夠,問題愈趨惡化,令人擔憂。

回顧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一年來,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大幅上升至最新公佈的5.1年,創18年以來新高,升勢預計持續,輪候公屋的申請宗數,包括一般家庭及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合共27.2萬宗,依舊維持在高水平。任內特首提出要“重建置業階梯”,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建議把“綠置居”及“白居二”計劃恆常化,增加“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等措施,唯在整體供應量未有增加的情況下,發揮效果不大。更令人憂慮的是,提及未來新建公營房屋,應以更多“綠置居”取代出租公屋,說法無疑會影響出租公屋的未來供應,也不符合《長遠房屋策略》建議的公營房屋供應比例,將令輪候公屋問題雪上加霜。

新房策顯示政府決心

現屆政府面對最大的難題,是缺乏可供興建房屋的土地。在未來五年,公私營房屋的供應量預計為20萬間,私營房屋供應量既達標,甚至超標至每年的2.08萬間,反觀公營房屋供應,則每年平均只得2萬間,五年合共仍缺4萬間,但過去一年政府未有積極回應,勇於調整比例。另一方面,資助出售房屋“離地”的售價,令市民置業難的問題“火上加油”,房委會卻認為機制“行之有效”,令市民怨聲載道。上任至今,政府未能交出一份亮麗的房屋成績表,本叫人失望;但至今年回歸前夕,政府卻推出了多項房屋新政策,為政府贏回不少掌聲,更重要的是顯示了政府解決公營房屋問題的決心。

首先,政府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量,把9幅原為私營土地撥作興建公營房屋,計及可興建約1.08萬個單位,相當於《長策》建議,一年中半數出租公屋的數量,或一整年的資助出售房屋數目。而且,特首亦於回歸紀念日當天,向傳媒表示可考慮把日後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四增至七三之比,意味對公營房屋供應作出更大承擔,並且是持續的承諾,值得支持。

公私營「七三比」值得支持

另一方面,改變居屋定價機制,引入以非業主家庭入息中位數為計算基礎,直接以市民的負擔能力定價,將令居屋售價立即下調,並且令日後的居屋售價相對較為平穩,不再因樓市瘋狂而飆升,也可以安市民之心。同時,亦令“綠置居”、“首置盤”等房屋階梯的單位售價整體下調,令不同市民的可負擔能力較過去為高,“重建置業階梯”才有實質的意義。

踏入施政的第二年,政府在房屋問題上應有所作為,特別在過渡性房屋中應可發揮更多作用,作為出租公屋短缺的緩衝。就施政新安排,筆者對政府抱有期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展望九月份市況,由於8月12日悉售的油塘新盤親海駅II於月內只註冊了當中的257宗買賣,即仍有約369宗成交將落入九月份的登記數內,連同八月下旬其他銷售的新盤計算,雖然九月初為一手推盤的空窗期,但筆者預料整個九月份的一手私宅買賣登記仍有力上試950宗至一千宗水平,按月料反彈三至四成,有望轉跌為升。

    陳海潮  2023-09-18